已惭明镜空中似,或使虚舟夜半如
书其重者将为后,心所违兮必问初。
直笔何曾刘五借,秽金总向魏收除。
已惭明镜空中似,或使虚舟夜半如。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修邑志成感赋四律》中的一首,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编纂地方志的严谨态度和深思熟虑。
首句“五纪提纲众目舒”,诗人以“五纪”作为提纲,展现出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使得众多的记载得以有序展开。这体现了编纂地方志时对历史资料的系统整理与归纳,力求全面而条理清晰。
接着,“内详外略转多馀”表明在编纂过程中,诗人注重对内部细节的详尽描述,而对于外部则适当简化,避免冗余。这种处理方式既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又保持了篇幅的精炼,体现了编纂者在资料选取上的审慎与智慧。
“书其重者将为后,心所违兮必问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重要信息的重视以及对编纂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他认为应当记录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并且在编写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事实不符,应追溯源头,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反映了诗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
“直笔何曾刘五借,秽金总向魏收除”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编纂地方志时的公正与纯净。诗人表示,自己在编写时坚持直书其事,不偏不倚,不会像某些人那样借助权势篡改事实(刘五借可能是指借助权势之人),也不会容忍污秽的信息(秽金)混入其中(魏收除可能是指清除不实信息)。这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真实性的坚守和对于道德操守的重视。
最后,“已惭明镜空中似,或使虚舟夜半如”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谦逊态度。他自比为一面明镜,在空中看似清晰,但实际上可能仍有未察觉的瑕疵;同时,他也如同一叶轻舟,在夜晚航行,可能会遭遇未知的风险。这既是对自身作品的自我审视,也是对未来的警醒,体现了诗人对于作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和对于未来挑战的准备。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郭之奇在编纂地方志时的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以及对道德操守的重视。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历史编纂工作的深刻思考和高度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