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岂主将过,或未纪律明
篱欹路亦断,麦死田未耕。
野雀噪虚灶,炊绝何由生!有翁草间伏,见人如鸟惊。
屡唤不回首,恐是豫章兵。
豫章兵亦锐,主将亦有名。
今春大出师,曾一近郡城。
是时义声震,志在开门迎。
城外忽奔北,势溃无支撑。
可怜内附者,锋刃骈首婴!攻城既失利,攻野肆搒掠。
居积既以尽,搜括罄瓶罂。
此岂主将过,或未纪律明。
嗟哉乌合众,约法安能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战乱中人性的扭曲与悲哀。钱澄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对人民生活的摧残。
首句“我行樵川道,十日无鸡声”,开篇即营造了一种荒凉寂静的氛围,暗示了战争的残酷,连日常的生活节奏都被打破。接着,“篱欹路亦断,麦死田未耕”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导致的农田荒废、生活困苦的景象,反映出战争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
“野雀噪虚灶,炊绝何由生!”一句,通过自然界的反应反衬出人类生活的艰难,雀噪空灶,炊烟不再,预示着食物的匮乏和生存的危机。随后,“有翁草间伏,见人如鸟惊”描绘了一个老人在草丛中躲避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环境下人们生活的恐惧与不安。
“屡唤不回首,恐是豫章兵”则揭示了战争中百姓对军队的恐惧,即使被多次呼唤也不愿回头,生怕是敌军的逼近。接下来,“豫章兵亦锐,主将亦有名”表明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将领的声望,但并未带来和平,反而加剧了百姓的苦难。
“今春大出师,曾一近郡城”描述了军队的大规模行动,尽管曾经接近过郡城,却未能带来和平,反而带来了更大的破坏。“是时义声震,志在开门迎”表达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希望军队能够带来秩序和安宁。
然而,“城外忽奔北,势溃无支撑”揭示了军队的失败,城外的军队突然败退,失去了抵抗的力量。“可怜内附者,锋刃骈首婴”则描绘了投降者的悲惨命运,他们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遭受了残酷的对待。
最后,“攻城既失利,攻野肆搒掠。居积既以尽,搜括罄瓶罂”总结了战争的恶果,不仅攻城失利,还肆意掠夺,使得百姓的积蓄耗尽,生活更加艰难。钱澄之在此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以及对无辜百姓遭遇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情感的深度,展现了战争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影响,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