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无修城愿修德,使民复睹无城日
出处:《越城谣》
明 · 程国儒
越州城,城何高,四十五里之周遭。
洼地填为基,陂陀凿成壕。
白昼鞭笞夜击櫜,石民之骨灰民膏,越城虽高越民劳。
越民劳未已,我田未耕又科米。
忙忙筑城归种禾,又恐无米供官科。
禾苗未青得秋雨,城吏打门夜如虎。
为言雨后新城摧,要我荷锸城上来。
城泥不干不敢回,又恐夜半闻春雷。
城头一雨城一动,越民登城向天恸。
民心似与雨有仇,天意实谓城无用。
当年当年天下平,天下无贼越无城,乃知在德不在兵。
愿无修城愿修德,使民复睹无城日。
洼地填为基,陂陀凿成壕。
白昼鞭笞夜击櫜,石民之骨灰民膏,越城虽高越民劳。
越民劳未已,我田未耕又科米。
忙忙筑城归种禾,又恐无米供官科。
禾苗未青得秋雨,城吏打门夜如虎。
为言雨后新城摧,要我荷锸城上来。
城泥不干不敢回,又恐夜半闻春雷。
城头一雨城一动,越民登城向天恸。
民心似与雨有仇,天意实谓城无用。
当年当年天下平,天下无贼越无城,乃知在德不在兵。
愿无修城愿修德,使民复睹无城日。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程国儒的《越城谣》以越州城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因筑城而承受的沉重劳役和生活的艰辛。诗中通过“洼地填为基,陂陀凿成壕”形象地展示了筑城工程的浩大,而“白昼鞭笞夜击櫜”则揭示了官府的严苛压榨。越民们的痛苦在“越城虽高越民劳”、“我田未耕又科米”、“禾苗未青城吏催”等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进一步指出,即使城池再坚固,若民心疲惫,天意难违,“城头一雨城一动”,暗示了城池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宁。他反思历史,认为“当年天下平,越无城”的时代才是真正的太平,强调“在德不在兵”,主张以德治国,让百姓过上无城(无压迫)的日子。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反映了明朝时期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