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
出处:《久雨似有晴意继而复阴作望晴》
宋 · 李弥逊
一夜翻河落瓦沟,平明山霭欲全收。
正疑础润云生足,直怕天明日探头。
倏忽去来观聚蚁,现前起灭悟浮沤。
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
正疑础润云生足,直怕天明日探头。
倏忽去来观聚蚁,现前起灭悟浮沤。
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一夜:整夜。翻河:洪水冲过。
瓦沟:房屋上的瓦沟。
平明:清晨。
础润:地面湿润。
云生足:云朵仿佛从地底升起。
直怕:非常担心。
天明日:太阳露出。
倏忽:忽然。
观聚蚁:观察蚂蚁聚集。
浮沤:水面泡沫。
占晴:预测晴天。
黄衣使:黄莺(古代官职名,这里借指黄莺鸟)。
鸟乌声:鸟儿乌鸦的鸣叫声。
翻译
一夜之间洪水冲过瓦沟,清晨山间的雾气几乎消散殆尽。我正疑惑地面湿润是云朵生出的幻象,又担心天边的阳光即将穿透云层露面。
瞬间观察蚂蚁聚集,明白一切都在生灭变化中,如同水面泡沫。
预测晴天不再询问使者黄莺,而是倾听鸟儿乌鸦的鸣叫声寻找答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久雨后天气变化的景象。开篇“一夜翻河落瓦沟,平明山霭欲全收”两句,通过对夜晚雷声如翻江倒海、瓦片纷飞,以及白日渐明、山色如被般覆盖的描述,展示了雨势初现减弱之态。诗人以此表达了一种期待晴朗天气的愿望。
继而“正疑础润云生足,直怕天明日探头”两句,则进一步描绘出即将到来的晴空,但又担忧着天色未稳,恐怕一旦日出便又被烈日曝晒。这里的“基础湿润”的“础”,指的是大地,而“云生足”则隐喻着雨云尚未完全散去,仍有再次聚集成阴的可能。
下片“倏忽去来观聚蚁,现前起灭悟浮沤”两句,用了看待蚂蚁聚集和水波荡漾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细微观察,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晴空所持有的期待与不安。蚂蚁的聚集往往被认为是预兆晴好的征象,而“浮沤”则形容水面的波纹,暗示着风平浪静。
最后两句“占晴不问黄衣使,已向鸟乌声际求”,诗人表达了对晴空的渴望,不再询问那位负责天气预报的黄衣使者(古代指负责观察天象的人),而是直接向自然界发出请求。这里的“鸟乌”指的是乌鸦,古人相信乌鸦能预知天气变化,因此诗人在乌鸦的叫声中寻求对晴朗天气到来的确认。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久雨之后那短暂而又渺茫的晴空所持有的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