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唯镇之以无名之朴
出处:《录梦篇 其二》
宋 · 黄庭坚
乱曰: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
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于迷津。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
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于游尘。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于无学。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唯镇之以无名之朴。
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于迷津。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
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于游尘。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于无学。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唯镇之以无名之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录梦篇》第二篇。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人生、宇宙与道德的深刻哲理。
“乱曰”部分,诗人以“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开篇,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思考,指出天地之间万物平等,没有偏爱。接着,“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于迷津”,诗人通过“体”与“用”的对比,强调了事物本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复杂世界中的迷茫状态。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实质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器”是具体可见的工具或实体,“神”则是无形的道或精神力量。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这里诗人通过“昭昭”与“墨墨”的对比,表达了对光明与黑暗、真理与谬误的辩证思考,暗示了个体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艰难与困惑。
“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于游尘”,诗人在此揭示了人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忽视了更广阔、更深远的真理,沉溺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这一句赞美了那些能够洞察宇宙真理的“至人”,他们如同诗人自己一样,在梦境中先于他人领悟到真理。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于无学”,诗人反思了人类普遍的学习欲望,但最终认识到真正的智慧可能在于“无学”,即超越知识的束缚,达到一种更为纯粹、直观的领悟。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唯镇之以无名之朴”,最后,诗人表达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面对社会的潮流和诱惑,他寻求着内心的平静与坚守,以“无名之朴”作为心灵的镇定剂,象征着回归本真、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梦境、自然、人性、道德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黄庭坚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文学风格,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