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凄风洗瘴烟,梦回相对两凄然
出处:《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
宋 · 苏轼
白露凄风洗瘴烟,梦回相对两凄然。
雀罗廷尉非当日,鸠杖先生愈少年。
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
谁怜第五桥边水,独照台州老郑虔。
雀罗廷尉非当日,鸠杖先生愈少年。
世事饱谙思缩手,主恩未报耻归田。
谁怜第五桥边水,独照台州老郑虔。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白露:清晨的露水,形容天气凉爽。雀罗廷尉:古代官名,这里指地位不高的人。
鸠杖:古人用来象征年老的竹杖。
第五桥边水:可能指某个特定地点,代指诗人的情感寄托。
翻译
清冷的白露和寒风吹过,驱散了瘴气的迷雾,梦醒后我们相对无言,心中充满哀伤。昔日的雀罗廷尉已不再,鸠杖先生却显得更加年轻。
经历了世事的沧桑,我只想退隐,因为未能报答皇恩而感到羞愧。
又有谁能怜悯这第五桥边的流水,它独自照见了台州老郑虔的身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开篇“白露凄风洗瘴烟”,营造了一种萧瑟的秋天气氛,通过“梦回相对两凄然”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孤独凄凉的情感。
接着,“雀罗廷尉非当日,鸠杖先生愈少年”,诗人提及友人已不复当年,自己也逐渐步入中年,这些意象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世事饱谙思缩手”则是诗人对于世俗纷争已经见惯不怪,心灰意冷,不再介入其中的态度。“主恩未报耻归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恩惠无以为报,只能带着羞愧隐退田园的复杂情感。
最后,“谁怜第五桥边水,独照台州老郑虔”中,“第五桥边水”可能是某个特定地点,或许象征着诗人与友人的某些共同记忆。这里提及“老郑虔”,则是在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怜悯之情,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强调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友谊深切的怀念。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丰富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在政治低沉、个人理想难以实现时所产生的失落与无奈。通过精致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诗人将个人的情感历程与自然景物巧妙结合,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