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桥灯火照溪明,欲放扁舟取次行
出处:《赠孙莘老七绝 其四》
宋 · 苏轼
夜桥灯火照溪明,欲放扁舟取次行。
暂借官奴遣吹笛,明朝新月到三更。
暂借官奴遣吹笛,明朝新月到三更。
注释
夜:夜晚。桥:桥梁。
灯火:照明的灯火。
溪明:溪水明亮。
欲:想要。
放:放下。
扁舟:小船。
取次:随意。
官奴:官府的奴仆。
遣:派遣。
吹笛:吹奏笛子。
明朝:明天。
新月:刚刚升起的月亮。
三更:深夜。
翻译
夜晚的桥上灯火通明,照亮了溪水,我打算随意地放舟出行。暂时借用官府的乐师吹笛,等待明天新月升起直到三更时分。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展现了诗人特有的意境和情感。开篇“夜桥灯火照溪明”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温馨的夜景图画,桥上点点灯火映照着清澈的溪流,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紧接着“欲放扁舟取次行”则透露出诗人想要乘船继续前行,但还未行动,只是心中有所愿望,这种意犹未尽的态度显得非常迷离。
第三句“暂借官奴遣吹笛”表明诗人在等待之际,临时指派一个随从吹奏竹笛,以此作为夜行前的准备或是调剂心情。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细节,也反映出他对音乐的喜爱,以及通过乐声来调整心绪的情景。
最后“明朝新月到三更”则是在时间上做出了安排,意味着诗人计划在第二天清晨,当新月升起之时,夜深人静的三更时分再次出发。这里蕴含了诗人的行程安排,同时也隐喻了一种期待和新的开始。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环境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内心活动的展示,构建了一幅动静结合、意境幽深的艺术画面,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和当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