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忆肩遗经汉月,今来面缚望胡天
出处:《午门献俘侍班纪事》
明 · 欧大任
卤簿初齐散晓烟,西山秋色凤楼前。
歌成鸣鸟笙镛间,礼定牵羊玉帛先。
曾忆肩遗经汉月,今来面缚望胡天。
藁街已近蛮夷邸,飞檄仍传过九边。
歌成鸣鸟笙镛间,礼定牵羊玉帛先。
曾忆肩遗经汉月,今来面缚望胡天。
藁街已近蛮夷邸,飞檄仍传过九边。
鉴赏
此诗描绘了明代午门献俘侍班的壮观场景。开篇“卤簿初齐散晓烟”,以清晨的景象起笔,卤簿即仪仗队,晓烟则为晨雾,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接着,“西山秋色凤楼前”一句,将自然景色与建筑巧妙结合,西山的秋色映衬在凤楼之前,画面感十足。
“歌成鸣鸟笙镛间,礼定牵羊玉帛先”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仪式的庄重与和谐。鸣鸟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笙镛代表音乐与乐器,而牵羊和玉帛则是古代祭祀或礼仪中的重要元素,此处用来形容献俘仪式的有序进行。
“曾忆肩遗经汉月,今来面缚望胡天”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回忆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当前局势的感慨。肩遗经汉月,可能暗指过去的辉煌与努力;面缚望胡天,则是面对现实,表达了一种既往不咎、面向未来的决心。
最后,“藁街已近蛮夷邸,飞檄仍传过九边”两句,进一步扩展了视野,从京城延伸至边疆,体现了国家的广阔版图和对边疆事务的关注。藁街是长安的街道,此处借指京城;蛮夷邸则泛指边疆地区,飞檄指的是紧急文书,过九边则强调了边防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献俘仪式的宏大场面,还蕴含了历史的回顾、现实的反思以及对国家边防的重视,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