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令躁进者,奔突如狂豕
出处:《送柽弟之日本 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 · 郑孝胥
东邻新有功,列国所注视。
取法诚不远,奋袂我于起。
科目虽云废,孰解捐故技。
反令躁进者,奔突如狂豕。
岑公今大臣,亦肯遣二子。
闻当厕华胄,此意吾不喜。
为学贵平等,要自勤苦始。
天子之元子,古与庶民齿。
总角已矜夸,长计恐非是。
诸儿尚游学,散漫缺根柢。
我躬实不阅,遑恤我后矣。
子行为劝谕,稍令识义理。
风波晚吞天,把舵幸少俟。
取法诚不远,奋袂我于起。
科目虽云废,孰解捐故技。
反令躁进者,奔突如狂豕。
岑公今大臣,亦肯遣二子。
闻当厕华胄,此意吾不喜。
为学贵平等,要自勤苦始。
天子之元子,古与庶民齿。
总角已矜夸,长计恐非是。
诸儿尚游学,散漫缺根柢。
我躬实不阅,遑恤我后矣。
子行为劝谕,稍令识义理。
风波晚吞天,把舵幸少俟。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近现代初的郑孝胥所作,名为《送柽弟之日本(其一)》。诗中表达了对弟弟前往日本求学的观察和期许。诗人首先赞扬了东邻国家在某些方面的进步,认为可以从他们那里学习,但强调学习不应仅限于追逐功名,而应重视基础教育和平等原则。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急于求成的现象,提醒弟弟学业之路应以勤奋和扎实根基为主。
诗人提到岑公(可能是某位大臣)让自己的孩子去日本,但对此并不赞同,认为天子的儿子也应该与庶民子弟一样接受平等的教育。他还指出自己的孩子们过于骄傲散漫,需要教导他们认识道理。最后,诗人以航海的比喻劝诫弟弟,即使前路风浪险恶,也要耐心等待,稳健地掌舵前行。
整首诗寓含了对家庭教育和学术追求的深沉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教育价值的坚守和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