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虚行兮,史鳅没位,吾宁范伯之徒欤,感夷齐而多愧
出处:《吊轵道赋附邵平歌》
唐 · 王昌龄
道不虚行兮,史鳅没位,吾宁范伯之徒欤,感夷齐而多愧。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始退身以进道,曷飏言而受非,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
麟凤远去,龙则死之,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
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始退身以进道,曷飏言而受非,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于古代圣道与君子的怀念,以及对个人处境的感慨。开篇“道不虚行兮,史鳅没位”表达了诗人对正道失传、贤才埋没的哀叹。“吾宁范伯之徒欤,感夷齐而多愧”则是诗人自比于古代贤士,感到自己不如他们,内心充满了羞愧。接下来的“麟凤远去,龙则死之”象征着祥瑞之物已逝,国家大势已去,而“河水洋洋兮,先师莫归”则是对往昔时光的回忆与对前辈先师不能再回来的无尽哀愁。
中间部分“往者不可谏,来者吾谁欺?”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无法劝阻、未来又不知该如何自处的迷茫感受。紧接着,“始退身以进道”显示出诗人在这种困境中的选择,即是通过个人修养来推广正道,而“曷飏言而受非”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外界不理解、甚至诽谤的声音感到的痛苦。
最后,诗人提到“彼萧相国知予乎布衣”,这里的“布衣”象征着平凡与清贫,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希望有识者能够理解他的为人处世。在整个诗歌中,王昌龄通过对古代道统的追思,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以及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世中的挣扎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