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出处:《常棣》
先秦 · 诗经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禦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孥。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禦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孥。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注释
常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华:即花。
鄂:通“萼”,花萼。
不:“丕”的借字。
韡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威:畏惧,可怕。
孔怀:最为思念、关怀。
孔,很,最。
原:高平之地。
隰:低湿之地。
裒:聚集。
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水鸟今在原野,比喻兄弟急难。
每:连词,虽然。
况:更加。
永:长。
阋:争吵。
墙:墙内,家庭之内。
外:墙外。
御:抵抗。
务:通“侮”。
烝:长久。
一说为发语词。
戎:帮助。
友生:友人。
生,语气词,无实义。
傧:陈列。
笾、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
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之:犹是。
饫(yù):宴饮同姓的私宴。
一说酒足饭饱。
具:通“俱”,俱全,完备,聚集。
孺:相亲。
好合:相亲相爱。
翕:聚合,和好。
湛:喜乐。
宜:安,和顺。
帑:通“孥”,儿女。
究:深思。
图:思虑。
亶:信,确实。
然:如此。
翻译
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鹡鸰鸟在原野上飞走又悲鸣,血亲兄弟有人陷入急难之中。那些平日最为亲近的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多长叹几声。
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倒是那些平时最亲近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死丧急难和杂乱之事平息,一切将归于安定井然有序。遗憾的是此时此刻亲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样感情默契。
陈列好盘盏布好丰盛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是那样和谐欢乐永久永久。
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关系,把老婆孩子打发欢欢喜喜,前前后后认真考虑究根底,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鉴赏
这首诗是《诗经·国风·常棣》中的一部分,语言古朴而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开篇“常棣之华,鄂不韡韡”描绘出一种美好而繁盛的景象,这里的“常棣”指的是常青的树木,“华”则是花朵,用以比喻兄弟间深厚的关系。“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赞美。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等语句,强调了兄弟之间不仅在平时要互相扶持,更在困难和悲伤时能够给予最坚实的依靠和寻求帮助。这些情感表达显得十分真挚和深刻。
诗中还有一段“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禦其务。”这里的“良朋”指的是善良的朋友,与兄弟间的争执形成了对比。尽管如此,兄弟之间的争吵还是被视作是可以解决和缓解的,而非持久的隔阂。
在最后几句,“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诗人通过对比兄弟与朋友的关系,表达了即便是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也不及一份能够和解并共度难关的友谊来得真挚和珍贵。
整首诗通过对兄弟之情的颂扬,以及与朋友关系的比较,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即在家庭内部,虽然兄弟间的情感深厚,但真正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或许是那些能共度时艰的朋友。这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人伦关系的重视,也体现出了诗歌中那份超越血缘之情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