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伍拔大将,寒饥得名儒
出处:《读范文正公神道碑有感佚事》
宋 · 陈傅良
武侯不可致,玄德造其庐。
公在衰绖中,乃上时政书。
维时君臣定,事与草昧殊。
出处千载同,岂必名迹如。
行伍拔大将,寒饥得名儒。
推毂天下士,百年用其馀。
生平慕河汾,未许王魏俱。
慇勤八司马,意独何区区。
自古朋党论,消复莽无期。
谁令群疑亡,韩富及有为。
惜哉公不见,功名止西陲。
公在衰绖中,乃上时政书。
维时君臣定,事与草昧殊。
出处千载同,岂必名迹如。
行伍拔大将,寒饥得名儒。
推毂天下士,百年用其馀。
生平慕河汾,未许王魏俱。
慇勤八司马,意独何区区。
自古朋党论,消复莽无期。
谁令群疑亡,韩富及有为。
惜哉公不见,功名止西陲。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致:招揽。衰绖:丧服。
时政书:治国方略。
草昧:初创时期。
行伍:平民。
推毂:推举。
河汾:黄河、汾水,象征贤德之地。
王魏:王莽、魏晋时期的乱世。
八司马:指唐代被贬的八个官员。
区区:真挚、深切。
朋党:政治集团,指结党营私的人。
韩富:指韩信,以其才能著称。
西陲:西部边疆。
翻译
诸葛亮无法招揽,刘备亲自去他的草庐拜访。刘备身着丧服期间,却提交了治国方略。
那时君臣关系稳定,政策制定与初创时期截然不同。
他们的事迹流传千年,名声并不一定依赖于显赫的迹象。
从平民中选拔大将,又在贫困饥饿中发现杰出的学者。
刘备推举天下贤才,他们的才能百年后仍有余威。
他一生仰慕黄河、汾水的风范,不愿与王莽、魏晋那样的乱世共存。
他对八司马的深情厚谊,心意尤为真挚。
自古以来朋党之争,何时能消除,无人知晓。
是谁让众人的疑虑消失,让韩信这样的人才得以施展抱负。
可惜的是,刘备未能亲眼见到这一切,他的功名只停留在西部边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对范仲淹的敬仰之作,以读范仲淹神道碑为契机,表达了对范仲淹高尚人格和卓越才能的赞赏。诗中提到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暗示范仲淹与君主刘备般的契合,即使在丧服期间仍积极进言献策。诗人强调了范仲淹选拔人才的公正无私,以及他对河汾学派的景仰,但并未选择与王魏等显贵结党。
诗中还提及“八司马”之事,暗指范仲淹在政治上的困境,尽管遭受排挤,但他仍然坚持原则,试图消除朋党之争。诗人惋惜范仲淹未能看到更大的功业,他的成就仅限于西部边境。整首诗通过对范仲淹事迹的描绘,展现了其高尚情操和深远影响,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