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从汉武横汾日,数到刘公戏马年
菊盏萸囊自古传,长房宁复是臞仙。
应从汉武横汾日,数到刘公戏马年。
对玉山人今老矣,见恒河性故依然。
王郎九日诗千首,今赋黄楼第二篇。
应从汉武横汾日,数到刘公戏马年。
对玉山人今老矣,见恒河性故依然。
王郎九日诗千首,今赋黄楼第二篇。
注释
菊盏萸囊:指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囊以避邪求福。长房宁复:长房,指传说中的仙人费长房,这里借指有道之人。
臞仙:形容清瘦如仙的人。
汉武横汾:汉武帝刘彻巡游汾水,典故象征历史的悠久。
刘公戏马年:戏马台,东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此处代指古代名胜。
玉山人:泛指有才华或品格高尚的人。
恒河:印度的大河,比喻深厚、持久。
王郎:对诗人的尊称,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敬仰的对象。
黄楼:可能是指某座建筑,也可能代指诗人的作品集。
翻译
菊花杯和茱萸囊自古以来就流传,难道长房仙人真的如此清瘦如仙?应该从汉武帝巡游汾水的日子开始算起,直到刘公的戏马台那些年。
面对着玉山人如今已老去,但他的性格依旧如恒河般深沉不变。
王郎在重阳节写下过无数诗篇,今天他又要为黄楼写下新的第二篇。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菊花和萸囊的古老传说以及历史上汉武帝横渡汾水和刘备戏马的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展现了时间流转和历史变迁的宏大景象。同时,诗人提到自己与友人定国在十五年前曾于九日黄楼之会相聚,而今再次相遇于宋地,感慨之间的忧乐难以言表。
诗中还透露出定国修道有所成就,心境淡泊,百念俱灰,而苏轼自己则是颜面益壮,身躯却已衰弱多病。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超脱的历史感和深远的哲理,也流露出他对友情、时光、生命以及个人境遇的深刻体会。
从艺术性来看,这首诗语言流畅,意境辽阔,融合了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双重内涵,是苏轼词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