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裾恨不死,漏网荷殊恩
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
建都分魏阙,下韶辟荆门。
恐失东人望,其如西极存。
时危当雪耻,计大岂轻论。
虽倚三阶正,终愁万国翻。
牵裾恨不死,漏网荷殊恩。
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
穷冬客江剑,随事有田园。
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
衣冠空穰穰,关辅久昏昏。
愿枉长安日,光辉照北原。
拼音版原文
翻译
百姓还未安宁,胡人兵马占据半边天。朝廷决策在云台之上,谁能扶持帝王的权威?
都城建立,划分魏阙之地,诏令下达至荆门边疆。
忧虑失去东方民众的信任,但西极之地又该如何兼顾?
时局危急,应雪前耻,大事岂能轻易讨论?
虽然身居高位,内心却担忧天下动荡不安。
遗憾未能以死报国,侥幸逃脱却承受特殊恩典。
永远背负着汉朝的哀痛,遥想湘水之畔的灵魂。
寒冬中,我如同江剑漂泊,随遇而安,也有田园可依。
寒风吹断青蒲的节气,霜雪掩埋翠竹的根部。
官服华丽,但京城内外一片混乱,民生凋敝。
希望有朝一日,长安的阳光能照耀北方的陵园。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名为《建都十二韵》。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大事和民族存亡深切的忧虑以及个人的悲凉心境。
开篇“苍生未苏息,胡马半乾坤。”两句,以强烈的情感描绘了当时边疆危急、国力衰败的局面,“苍生”指代百姓或民族,而“胡马半乾坤”则形象地表达了外敌压境,国家分裂的严峻现实。
接着,“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诗人提出了对现实政治困局的疑问,并通过“云台”和“黄屋”这两个富含文化与权力象征意义的词汇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里的“黄屋”特指帝王的宫殿,意味着中央政权的尊严。
在“建都分魏阙,下韶辟荆门。”这两句中,“建都”可能是指唐朝都城长安的建立,而“魏阙”则有古代边关之意。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的渴望。
随后,“恐失东人望,其如西极存。”诗人担心失去民众的信任,这种忧虑来源于对时局的深刻洞察。这里的“东人”代指中原汉族,而“西极”则可能是指边疆或者远方。
在“时危当雪耻,计大岂轻论。”这两句里,诗人强调了国家面临的危机和重大的决策问题,不能掉以轻心。这里的“雪耻”形象地表达了对历史耻辱的记忆。
接着,“虽倚三阶正,终愁万国翻。”诗人即便身处显赫的地位,也无法摆脱对于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三阶”可能指的是朝廷中的高位,而“万国”则是对广大疆域的泛称。
在“牵裾恨不死,漏网荷殊恩。”这两句中,“牵裾”意指依附于权贵之下,而“漏网”则形容幸免一死。诗人表达了自己虽未能壮烈捐躯,但心怀深刻的忠诚与感激。
接下来,“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无尽哀思,以及对于失去美好河山的深切留恋。这里“汉庭”指代唐朝宫廷,而“湘水”则是江南的别称。
在“穷冬客江剑,随事有田园。”这两句里,“穷冬”形容严寒的季节,而“客江剑”可能暗示诗人流离失所的处境。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最后,“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两句描绘了冬日景象,以凄凉的自然界比喻诗人的内心世界。“衣冠空穰穰,关辅久昏昏。”则是对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全诗以沉郁顿挫的情绪,抒发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忧虑。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杜甫杰出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它以独特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展现了一位伟大诗人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