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碧江南草,离离未可归
出处:《续哀》
清 · 钱澄之
三年两遇难,时势岂全非!文物从今盛,坚贞自古稀。
几人辞马革,何处问乌衣?血碧江南草,离离未可归!
几人辞马革,何处问乌衣?血碧江南草,离离未可归!
鉴赏
这首诗《续哀(其一)》由清代诗人钱澄之创作,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时代变迁中坚守正道之人的深切感慨。
首联“三年两遇难,时势岂全非!”开篇即揭示了动荡的时代背景,三年内遭遇两次灾难,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也提出了疑问:这样的时局难道是全然没有道理的吗?这里既是对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也蕴含着对时代本质的深刻反思。
颔联“文物从今盛,坚贞自古稀。”转而探讨文化与道德在时代的兴衰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经历了动荡之后,文化似乎重新繁荣起来,但同时强调了忠诚与坚定的品质在古代已变得罕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下社会风气的一种担忧,提醒人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精神层面的坚守同样重要。
颈联“几人辞马革,何处问乌衣?”进一步深化主题,通过“辞马革”和“问乌衣”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为国捐躯、不畏牺牲的英雄们的敬仰,以及对失去传统价值、道德沦丧的社会现状的忧虑。马革裹尸象征着英勇牺牲,乌衣则代表了曾经的贵族世家,如今却难以寻觅其踪迹,暗含了对社会阶层变化和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
尾联“血碧江南草,离离未可归!”以自然景象作结,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碧绿的血液如同江南的青草,生机勃勃却难以回归往日的安宁与和谐。这一句不仅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更寄托了诗人对于和平与安定的渴望,以及对社会动荡、人心浮躁的深深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历史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它不仅是一首哀歌,更是对人性、道德、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深刻探讨,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