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全文

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

出处:《答韩使同在边
唐 · 陈子昂
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
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
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
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
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
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
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
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
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
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
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
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

拼音版原文

hànjiāshīzhōng

nán

wénzhàoānbiān使shǐ

céngshìrén

fèishūchàng怀huái

jiànliáng

chūguānsuìfāngyàn

chéngzhàngduō

báidēngdào

fēngjiāosāi

liánbīngtúnběi

qīngbèidōng

biānchéngfāngyàn

chìhòushǐzhāo

wénháncháng

xīnshìxiōng

xuěyánrónggǎi

zònghéngcáiwèi

kōng怀huáilǎochén

wèihuòzhàojūn

dànméngwèihóuzhòng

shòubàngshū

dāngjīnrén

háikǎidōu

注释

中策:正确的策略。
胡马:指胡人的骑兵。
故人:老朋友。
废书:放下书卷。
清野:清空野外以作防御。
斥堠:侦察兵。
韩长孺:历史人物,此处代指有才能的将领。
赵军:指赵国的军队。
魏侯:可能指支持者或盟友。
金人:古代对敌人的蔑称,象征敌人。

翻译

汉朝失去了正确的策略,胡人的骑兵多次南侵。
听说皇帝下令派遣安抚边疆的使者,这本是老朋友的谋略。
放下书卷,心中感慨古代之事,手持宝剑,许下复兴国家的大志。
出关时正值年终,边境常常充满危险。
敌军进入白登山的道路,烽火在紫色边塞蔓延。
集结军队驻扎在北方,清空野外以防范东方的胡人。
边城紧闭,侦察兵开始活跃,传递情报。
又听说韩长孺辛劳应对匈奴,处境艰难。
风雨侵蚀了他的容颜,才华横溢却地位孤单。
空有老臣的计策,未能获取赵国的援助。
只受到魏侯的重视,不惧流言蜚语的诋毁。
应当夺取敌人的金人来祭祀,凯旋时唱着胜利之歌返回京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边塞将领的孤独与哀伤,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开篇“汉家失中策”即点出了国家大计的迷茫和失措,而“胡马屡南驱”则形象地展示了边疆的紧张与战争的频繁。

诗人通过“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这两句,传达了一种对旧友或旧事的怀念之情,这位边塞将领似乎在回忆那些曾经共赴国是的伙伴和时光。"废书怅怀古"则表明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的思念,而“负剑许良图”则展现了一种英雄气概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憧憬。

接下来的几句:“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描绘了边疆的艰苦与战争的氛围,时间在紧张和忧虑中流逝,外敌入侵,烽烟四起,是一幅生动的边境战事图景。

“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则是对军事布局的描述,展现了边疆的严峻和战争的准备。"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这两句,则透露出一丝解脱与平静的气息,或许是在暗示战争即将结束,和平的曙光即将到来。

而“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则再次回到了对故人的思念之中,韩长孺可能是诗人心中的英雄或朋友,共同经历了与胡人斗争的艰难岁月。"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这两句,则表达了一种才华横溢却又孤独无援的情感。

“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则是对往昔英雄事迹的缅怀,以及对现实中未能实现的理想与抱负的遗憾。"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这两句,则表现了一种坚守节操、不畏流言的高洁品格。

最后,“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则是对胜利的一种期待和庆祝,或许是在表达一场艰苦战役之后,能够凯旋而归的憧憬。整首诗通过层层叠加的情感与景象,展现了边塞生活的悲壮与孤独,以及对英雄事迹的无限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