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况慈忍,善道阴有赞
势居七泽右,地裂荆吴半。
而我泛扁舟,飘然一归雁。
来之岂为益,去亦未足算。
胡不吹清波,纵发如飞翰。
朝辞庙山曲,午泊巴陵岸。
况有三面风,迎送俱无间。
定非偏薄厚,以掇行旅讪。
奈何苦流滞,兀兀晨复旰。
采芹朝当蔬,伐竹暮供爨。
舟师三十人,饿虎奔刍豢。
使之裹粮绝,虑有探囊患。
二王东南望,貌像颇辉焕。
歌鼓岁无休,香灯夜侵旦。
我为江湖士,乞灵从弱冠。
四到祠宫下,霜髯今已灿。
王其故旧恤,勿以涂人看。
尊师况慈忍,善道阴有赞。
王心或未回,师颊固宜缓。
灵珓似见许,归来整樯幔。
注释
楚水:楚地的江水。洞庭:指洞庭湖。
势居:位居。
七泽:古代传说中的七个大湖。
荆吴:古代两个地区,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扁舟:小船。
归雁:比喻漂泊不定的人。
益:利益。
算:计算,考虑。
胡不:为什么不做。
庙山曲:庙山湾。
巴陵岸:巴陵(岳阳)岸边。
三面风:形容风力均匀。
偏薄厚:偏爱或冷落。
讪:嘲笑。
流滞:流离失所,停滞不前。
兀兀:形容忙碌的样子。
霜髯:白胡子。
涂人:路人,外人。
尊师:尊敬的老师。
灵珓:古人占卜用的玉片或竹签。
樯幔:船帆和船篷。
翻译
楚地的江水源源不断,洞庭湖最为壮丽。它位居众多湖泊之首,地跨荆吴两地的一半。
我乘着小舟,如同孤雁飘荡,不知所往。
来此并非为了求取利益,离去也不值得计算。
为何不吹起清波,让我的小舟如飞箭般疾驰。
早晨离开庙山湾,中午停泊在巴陵岸边。
何况有三面清风,无论来去都陪伴左右。
我并无偏爱,不会因旅途艰辛而嘲笑他人。
无奈我困于流离,日复一日忙碌。
清晨采芹菜作蔬菜,傍晚砍竹子烧火做饭。
船夫三十人,饥饿如虎寻找食物。
担心他们粮食断绝,会有偷窃的隐患。
两位王者向东南眺望,形象光辉照人。
歌舞祭祀从未停歇,香火彻夜通明。
我身为江湖游子,自幼就向神灵祈福。
四次来到祠宫,如今已是白发苍苍。
希望王者能体恤旧友,不要以路人眼光看待。
尊师既慈且忍,善行暗中助我。
若王者心意未变,师长的劝告应缓和。
神签似乎应允,归来后整顿船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洞庭湖畔的生活情景和心境。开篇“楚水千百源,洞庭为壮观”勾勒出一个广阔而壮丽的自然画卷,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接着,“势居七泽右,地裂荆吴半”进一步描绘了洞庭湖的地理特征,展现了诗人胸中的壮志与开阔。
“而我泛扁舟,飘然一归雁”则是诗人自述其行踪,随着风的方向漂泊,如同归雁一般自由而又带有一丝孤独。紧接着,“来之岂为益,去亦未足算”表达了诗人对于流浪生涯的无奈与矛盾,既有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又不禁感慨于往昔。
“胡不吹清波,纵发如飞翰”则是诗人在面对大自然时所产生的情感抒发,希望像风一样自由地翱翔。以下几句,“朝辞庙山曲,午泊巴陵岸。况有三面风,迎送俱无间。”描绘了诗人一日之内的漂泊生活,以及对自然力的无奈与顺应。
“定非偏薄厚,以掇行旅讪”这句表达了一种对于世态的理解和接受,同时也透露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而后文,“奈何苦流滞,兀兀晨复旰。采芹朝当蔬,伐竹暮供爨。”则是对这种漂泊生活的不易与辛酸的抒发。
“舟师三十人,饿虎奔刍豢”描绘了船上人们的艰难处境和生存斗争,而“使之裹粮绝,虑有探囊患”则是对这种生活状态下的忧虑与不安。
接下来的“二王东南望,貌像颇辉焕。歌鼓岁无休,香灯夜侵旦。”可能是在描写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或者宗教活动,通过这样的场景来表达一种对过去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我为江湖士,乞灵从弱冠”则是诗人自述其身份和心愿,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而“四到祠宫下,霜髯今已灿。”则是在表达时间流逝带来的沧桑感慨。
最后,“王其故旧恤,勿以涂人看。尊师况慈忍,善道阴有赞。王心或未回,师颊固宜缓。”可能是诗人对某位君主或者师长的怀念与期望,而“灵珓似见许,归来整樯幔”则是在表达一种期待和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流浪者对于生活、历史和未来的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