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鳞碧玉色,寂寂现如来
出处:《谒圣容》
唐 · 浑惟明
法雨震天雷,祁山一半颓。
鳞鳞碧玉色,寂寂现如来。
缧髻从烟合,圆光满月开。
从兹一顶谒,永劫去尘埃。
鳞鳞碧玉色,寂寂现如来。
缧髻从烟合,圆光满月开。
从兹一顶谒,永劫去尘埃。
注释
法雨:比喻佛法如雨滋润众生,也指佛祖的教化之力。祁山:古代地名,这里可能象征佛教中的崇山峻岭。
鳞鳞:形容碧玉般色彩的闪亮。
寂寂:形容寂静无声。
缧髻:古代妇女的发髻,这里可能象征佛像的头部。
圆光:佛教中指佛光,神圣的光辉。
谒:拜见,礼拜。
永劫:佛教中指无尽的时间,永恒。
翻译
法雨震动天雷,祁山仿佛半崩塌。层层碧玉般的色彩,寂静中显现如来的形象。
发辫融入袅袅轻烟,圆满的光芒如同满月展开。
从此一心顶礼膜拜,永远摆脱尘世的污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佛教主题的神圣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宗教意象的精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佛祖如来的崇拜之情。
"法雨震天雷,祁山一半颓。" 这两句设定了一种宏大的场景,法雨可能指的是佛法的普降,而“震天雷”则是自然界中最强烈的声音象征,祁山一半颓,则描绘出一种超越凡尘、接近神圣境界的壮观。
"鳞鳞碧玉色,寂寂现如来。" “鳞鳞”形容光彩闪烁,而“碧玉色”则是极致美好之物的颜色,用以形容佛祖如来的祥和神态。“寂寂”一词传达了一种宁静无为的境界,显现出如来超脱尘世的圣洁。
"缧髻从烟合,圆光满月开。" 这两句则是对佛祖头顶光环的描绘,“缧髻”形容头发或装饰物散乱而美好,“从烟合”则可能暗示着某种神秘力量的汇聚。而“圆光满月开”则进一步强化了如来超凡脱俗、圣洁无比的形象。
"从兹一顶谒,永劫去尘埃。" 最后两句中,“从兹”意为自此,“一顶谒”可能指的是对佛祖的顶礼或供奉,而“永劫去尘埃”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这种崇拜达到超脱世间烦恼、获得永恒净化的心愿。
总体来看,这首诗融合了自然美与宗教崇敬,展现出一种追求精神升华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