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尔远方人,辛苦谁具知
出处:《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十首》
明 · 何景明
山深多树木,百里人民稀。
时有四五家,茅茨隔山陂。
沙田不可耕,何以禦岁饥。
门前数亩园,秪收蓬与藜。
平明出汲涧,薄暮始得炊。
童稚那敢出,但畏逢虎罴。
草黄纳晚禾,桑绿催官丝。
嗟尔远方人,辛苦谁具知。
时有四五家,茅茨隔山陂。
沙田不可耕,何以禦岁饥。
门前数亩园,秪收蓬与藜。
平明出汲涧,薄暮始得炊。
童稚那敢出,但畏逢虎罴。
草黄纳晚禾,桑绿催官丝。
嗟尔远方人,辛苦谁具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武陵至沅陵道中的乡村景象,展现出山间人烟稀少、生活艰辛的一面。首句“山深多树木”点出环境的幽深与茂密,接着“百里人民稀”强调了人口的稀疏。诗中提到茅屋零星散布在山坡上,"茅茨隔山陂",暗示了居住条件的简陋。
诗人关注到当地农业生产的问题,“沙田不可耕,何以禦岁饥”,反映出土地贫瘠难以维持基本的粮食生产,居民面临饥饿的威胁。自家仅有几亩园地,只能收获些蓬草和藜藿,生活物资匮乏。日常劳作辛苦,“平明出汲涧,薄暮始得炊”,清晨去山涧取水,傍晚才能煮饭,儿童也不敢轻易出门,生怕遇到猛兽。
最后两句“草黄纳晚禾,桑绿催官丝”描绘了农事活动,秋季收割晚稻,春季则需为官府缴纳丝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诗人感叹道:“嗟尔远方人,辛苦谁具知”,表达了对乡民辛勤劳苦生活的深深同情和对外人未能理解他们艰辛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山区农村的贫困与艰辛,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