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我衰病馀,怀此忧惧情
出处:《过新滩百里小驻峡州城》
宋 · 袁说友
明朝上巴江,日日峡中行。
天险三峡路,峡险滩头程。
就中十二滩,新滩尤可惊。
父老记往时,此地江流平。
一朝陵谷变,崩裂山峥嵘。
大崖江里卧,小石江心横。
作此一大滩,水石相吞并。
涛雷殷昼夜,浪雪鸣轩轰。
空山十里遥,已接千鼓声。
末流到山尾,犹作汹涌鸣。
朝家忧病涉,遣使劳经营。
辇石竟无谋,舟至不敢征。
东来西上者,因有盘滩名。
我来滩水傍,滚沸如煎烹。
众畏岂不畏,稚耋栖檐楹。
遐观一舟来,掀浪嘈鼓钲。
群夫山下蚁,百丈风中筝。
冲涛已飐滟,转柁犹攲倾。
戛戛到龙门,艰苦如颉羹。
须臾近平峡,便觉天地清。
携孥稳乘舟,相庆如更生。
蜀道登天难,于此论始明。
况我衰病馀,怀此忧惧情。
国恩念未报,一叶身为轻。
小臣抱孤忠,思有称使令。
举酒望星河,作诗聊自评。
天险三峡路,峡险滩头程。
就中十二滩,新滩尤可惊。
父老记往时,此地江流平。
一朝陵谷变,崩裂山峥嵘。
大崖江里卧,小石江心横。
作此一大滩,水石相吞并。
涛雷殷昼夜,浪雪鸣轩轰。
空山十里遥,已接千鼓声。
末流到山尾,犹作汹涌鸣。
朝家忧病涉,遣使劳经营。
辇石竟无谋,舟至不敢征。
东来西上者,因有盘滩名。
我来滩水傍,滚沸如煎烹。
众畏岂不畏,稚耋栖檐楹。
遐观一舟来,掀浪嘈鼓钲。
群夫山下蚁,百丈风中筝。
冲涛已飐滟,转柁犹攲倾。
戛戛到龙门,艰苦如颉羹。
须臾近平峡,便觉天地清。
携孥稳乘舟,相庆如更生。
蜀道登天难,于此论始明。
况我衰病馀,怀此忧惧情。
国恩念未报,一叶身为轻。
小臣抱孤忠,思有称使令。
举酒望星河,作诗聊自评。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巴江:长江上游的一段。峡中:长江三峡中的峡谷地带。
天险:形容极其险峻。
陵谷:山陵和山谷,指地势变化。
崩裂:山体断裂。
大崖:巨大的山崖。
小石:小型的石头。
煎烹:比喻江水翻滚如煮沸。
稚耋:指老人。
戛戛:形容声音刺耳或艰难。
龙门:此处可能指某个险滩。
平峡:江面较为平坦的峡谷。
国恩:国家的恩惠。
孤忠:忠诚而孤立无援。
星河:银河,代指天空。
翻译
明朝沿巴江而上,天天在峡谷中穿行。天险的三峡之路,每一段峡湾都充满危险的滩头行程。
其中十二滩最为险峻,新滩尤其令人惊叹。
父老们回忆过去,这里江面曾平静无波。
一日间地壳变动,山峰崩裂,江水改道。
大崖横卧江中,小石乱石阻塞江流。
于是形成这巨大险滩,水石相激,声势惊人。
日夜涛声如雷,浪花如雪,撞击船舱轰鸣。
十里空旷的山谷,回荡着千军万马的鼓声。
最后的水流到山脚,仍然汹涌澎湃。
朝廷忧虑百姓涉险,派使者筹划整治。
但运输石头的计划并未成功,船只也不敢轻易通过。
因此得名‘盘滩’,东来西去的人们都知晓。
我来到滩边,只见江水翻滚如同煮沸的锅。
众人畏惧,连老人小孩也避之不及。
远远望去,一叶小舟驶来,激起的浪花如击鼓声。
工人们像山下的蚂蚁,面对百丈狂风中的舟行。
船只冲过巨浪,摇摇欲坠,舵手艰难操控。
终于抵达龙门,艰辛如同熬煮稠粥。
片刻后接近平缓的峡谷,顿感天地开阔。
全家安稳乘舟,欢庆劫后余生。
蜀道难如登天,此处可见一斑。
何况我年迈体衰,心中充满忧虑。
国家之恩未报,个人微躯如鸿毛。
作为小臣,我怀抱孤忠,希望能有所作为。
举杯对星河,作诗以抒发内心。
鉴赏
这首宋诗《过新滩百里小驻峡州城》是袁说友所作,描绘了巴江上行经险峻的三峡时的新滩景象。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峡中行舟的艰险,新滩的奇特与震撼,以及自然变化带来的沧桑感。他引用父老的记忆,对比昔日江流的平静与今日的崩裂,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水石相搏的壮观场面,涛声如雷,浪花如雪,令人胆寒。
诗人感慨朝廷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以及治理工程的艰难,表达了对国家和自身的责任感。他以个人的衰老病弱为背景,抒发了未能报效国家的忧虑,以及作为小臣的忠诚和自我期许。最后,诗人通过饮酒赋诗,自我评价,体现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既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又寓含了人生的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