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儿吹笛作龙吟,中有太古之纯音
伊人已死笛仍在,千古月明江水深。
谁知巧匠寻山谷,蹙踏溪云采明玉。
云谷之竹色黯黯,浅紫轻红花映雨。
正声隐显初无端,造化推移指法间。
黄钟妍美霜朝暖,无射凄凉暑月寒。
轺车走遍天南北,此笛此声何处得。
韬之湘竹川锦囊,广坐聊持衒宾客。
弘农学士九尺长,颊颧山起鬓髯张。
从容奏罢阳春曲,气衰坦腹眠绳床。
由来雅器自有合,不与教坊管弦杂。
君不见开元名臣宋侍中,手挥羯鼓疾如风。
注释
羌儿:羌族少年。太古:远古。
伊人:那个人。
千古:千年。
巧匠:技艺精湛的人。
蹙踏:踏过。
云谷:山谷。
黯黯:幽暗。
正声:纯正的音乐。
推移:变迁。
黄钟:古代十二律之一。
无射:古代十二律之一。
轺车:古代的一种轻便马车。
何处:哪里。
湘竹:湖南特产的竹子。
衒:炫耀。
弘农学士:弘农地方的学者。
坦腹:袒胸露腹。
雅器:高雅的乐器。
教坊:宫廷音乐机构。
宋侍中:宋璟,唐代名臣。
羯鼓:古代打击乐器。
翻译
羌族少年吹出龙吟笛声,其中有远古纯净的旋律。那人已逝笛声犹在,千年的月光映照着江水深深。
无人知晓巧匠在深山寻觅,踏过溪云只为采集明净的玉石。
云谷的竹子颜色幽暗,浅紫轻红的花朵在雨中映衬。
音乐的正声时隐时现,大自然的变迁在指间流淌。
黄钟音色温暖如霜晨,无射音调清凉似暑夜。
这笛声曾遍历天地,如今何处能再听到。
它被收藏在湘竹制成的锦囊中,席间展示以炫耀宾客。
弘农学者身高九尺,面庞颧骨高耸,胡须飘扬。
他从容演奏完《阳春白雪》后,气息微弱地躺在绳床上。
自古以来,高雅的乐器自有其匹配,不混迹于教坊的管弦之中。
你可曾记得开元名臣宋侍中,击打羯鼓的手势快如疾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乐器与自然景观交融的画面,充满了对音乐美感和哲理思考的深邃情怀。其中,“羌儿吹笛作龙吟”一句,以“羌儿”的笛声比喻为龙吟,展现出一种超脱凡尘、通天地之音的意境。“中有太古之纯音”则透露出诗人对远古时代纯净无瑕音乐美的向往。
接着,“伊人已死笛仍在,千古月明江水深”两句,则是通过乐器的永恒和自然景观的长存,来反思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久远。诗人似乎在用这种对比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
“谁知巧匠寻山谷,蹙踏溪云采明玉”一段,则是描写工匠们在自然中寻找材料、创作艺术品的场景。其中,“蹙踏溪云”形象生动,展示了工匠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利用。
“云谷之竹色黯黯,浅紫轻红花映雨”两句,是对竹林中花朵在雨中的细腻描写。诗人通过这样的景物描绘,渲染出一种淡远而又不失温馨的意境。
“正声隐显初无端,造化推移指法间”则是诗人对于音乐美学的一种思考。他似乎在探讨声音与自然、宇宙之音的关系,以及艺术创作中的规律和自由度。
下文“黄钟妍美霜朝暖,无射凄凉暑月寒”一段,通过古代乐器“黄钟”、“无射”的对比,表达了音乐与自然气候之间微妙的联系,以及诗人对于音乐之美的感受。
“轺车走遍天南北,此笛此声何处得”两句,则是表现了诗人对于这特殊乐器及其声音的珍视和追寻。这样的追问,也反映出诗人对艺术品乃至精神遗产的重视。
随后,“韬之湘竹川锦囊,广坐聊持衒宾客”一段,通过将笛藏于锦囊,坐在宽敞的地方与来访的宾客分享音乐的场景,再次强调了乐器及其声音的独特价值和社交文化中的地位。
“弘农学士九尺长,颊颧山起鬓髯张”则是对一个长笛(或称“学士”)及演奏者的生动描绘。其中,“颊颧山起鬓髯张”一句,形象地展现了乐器与自然之美的融合,以及艺术家在创作中所展现的雄伟气势。
“从容奏罢阳春曲,气衰坦腹眠绳床”两句,则是描写演奏结束后的一种放松和满足。诗人通过这样的细节,传达了音乐带来的宁静与喜悦。
最后,“由来雅器自有合,不与教坊管弦杂”一段,表明了这件乐器及其声音是独特的艺术品,不同于常见的庸俗乐曲。诗人在此强调了艺术创作的独到之处,以及对于纯粹音乐美的追求。
“君不见开元名臣宋侍中,手挥羯鼓疾如风”一句,则是引用历史上著名的乐师宋侍中的例子,以强调这种独特声音的传承和价值。这样的结尾,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感,还让读者对这件乐器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