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拈出大际山,般若波罗蜜全文

拈出大际山,般若波罗蜜

宋 · 释慧空
大经本无文,唐梵错翻译。
瞿昙宣一字,至今犹未毕。
历世痴圣人,出头竞分析。
要使其光明,转见黑似漆。
若入衲僧手,自是不费力。
拈出大际山,般若波罗蜜

鉴赏

这首诗《送通功二化士造大际藏经》由宋代诗人释慧空所作,以禅宗思想为背景,巧妙地融合了佛教与禅学的哲理,展现出诗人对佛法深邃理解的同时,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中“大经本无文,唐梵错翻译”两句,开篇即揭示了佛法翻译过程中的复杂性与挑战,指出经典原本可能并未以文字形式完整呈现,而不同语言间的翻译又难免产生误差,隐含着对传统翻译方法的反思。

“瞿昙宣一字,至今犹未毕”则借用了佛陀的名字“瞿昙”,强调佛法的精微与深远,即便经过长时间的传播与解释,其内涵仍未完全被理解和把握。

“历世痴圣人,出头竞分析”是对历代学者和修行者在佛法研究与实践上的努力与执着的肯定,同时也暗含对过度分析、忽视直觉体验的批评,倡导回归本心,直接体悟佛法真谛。

“要使其光明,转见黑似漆”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在追求佛法智慧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与黑暗,但最终光明将引领人们走出迷雾,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解脱。

“若入衲僧手,自是不费力”表达了对真正懂得佛法、能够以恰当方式引导他人领悟佛法的高僧大德的敬仰,认为他们能轻松地传递佛法的精髓。

“拈出大际山,般若波罗蜜”最后两句,以“大际山”象征佛法的广大与深邃,“般若波罗蜜”则是佛经中常提到的智慧与解脱之道,诗人通过这一比喻,强调了佛法如同一座巨大的山峰,需要不断攀登,最终才能达到智慧与解脱的彼岸。

整首诗以禅宗的思维方式,探讨了佛法的翻译、理解和实践,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与解脱之道,既富有哲理,又不失艺术美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