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无不至,江陵亦诚鄙
出处:《二泉书院》
清 · 龚锡纯
江陵于分宜,相去一问耳。
分宜无不至,江陵亦诚鄙。
但看郑乡校,书院曷可毁。
毁之甚防川,天下纷然矣。
朝野乃相持,岂复有国是。
岿然鲁灵光,二泉九龙峙。
文庄去已久,并移忠定祀。
固赖贤守令,虚堂亦可委。
清风吹竹林,清泉流不已。
在下师文庄,在上侨可企。
不闻古大臣,休休无他技。
分宜无不至,江陵亦诚鄙。
但看郑乡校,书院曷可毁。
毁之甚防川,天下纷然矣。
朝野乃相持,岂复有国是。
岿然鲁灵光,二泉九龙峙。
文庄去已久,并移忠定祀。
固赖贤守令,虚堂亦可委。
清风吹竹林,清泉流不已。
在下师文庄,在上侨可企。
不闻古大臣,休休无他技。
鉴赏
这首诗《二泉书院》由清代诗人龚锡纯所作,通过对比江陵与分宜两地的距离,以及对二泉书院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首句“江陵于分宜,相去一问耳”描绘了江陵与分宜之间的距离之近,仿佛只需一问便可到达,隐喻了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不应有障碍。接着,“分宜无不至,江陵亦诚鄙”则表达了对两地文化的平等态度,强调了知识无远弗届,不分地域。
“但看郑乡校,书院曷可毁”一句,借用了古代郑国设立乡校以教化民众的典故,强调了书院作为教育场所的重要性,不可轻易破坏。接下来,“毁之甚防川,天下纷然矣”进一步阐述了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如同防止洪水泛滥,避免社会动荡。
“朝野乃相持,岂复有国是”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政治对立的现状,暗示了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可或缺性。而“岿然鲁灵光,二泉九龙峙”则以鲁灵光殿和二泉九龙峙的景象,象征着稳固的文化根基和自然之美,强调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文庄去已久,并移忠定祀”提到了已逝的文人学者,表达了对他们贡献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体现了对后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期待。“固赖贤守令,虚堂亦可委”则赞扬了地方官员在维护文化传承方面的责任与作用。
最后,“清风吹竹林,清泉流不已”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持续流动。“在下师文庄,在上侨可企”表达了对文人的尊敬与追求,希望后人能够学习他们的精神,达到更高的境界。“不闻古大臣,休休无他技”则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真正的智慧和才能不仅仅在于权力或技艺,更在于品德和对知识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教育、文化、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传承、文化保护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和强烈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