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谈天下经纶易,谁疗目前饥馑因
出处:《和清江韩伯善 其三》
宋末元初 · 王义山
文章于道未为尊,求道须教造大醇。
理学一门要精密,时文大病在尖新。
高谈天下经纶易,谁疗目前饥馑因。
拚却挂冠高蹈去,孰云林下果无人。
理学一门要精密,时文大病在尖新。
高谈天下经纶易,谁疗目前饥馑因。
拚却挂冠高蹈去,孰云林下果无人。
注释
文章:学问。道:道理、学术。
未为尊:并非最高贵的。
造大醇:深入理解和掌握核心。
理学一门:理学这一学科。
要精密:要求严谨。
时文:当时的文体。
大病:严重弊病。
尖新:过于新颖。
高谈:空谈。
天下经纶:治国方略。
易:容易。
谁疗:谁能解决。
饥馑:饥饿。
挂冠:辞官。
高蹈:超脱世俗。
孰云:谁说。
林下:隐居生活。
果无人:真的没有人。
翻译
学问之道并不在于表面的尊崇,追求真理需要深入研习并掌握精髓。理学要求严谨细致,然而当时的文体弊病在于过于追求新颖独特。
空谈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容易,但谁能解决眼前的饥饿问题呢?
我宁愿放弃官职,超脱世俗,谁又能说隐居的生活中没有真正的人才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王义山所作,名为《和清江韩伯善(其三)》。以下是对该诗的鉴赏:
首句“文章于道未为尊”,表达了诗人对于文章与道德关系的深刻认识,即文章必须服务于高尚的道德理念,才能获得真正的尊崇。这句话体现出诗人的价值观和文学追求。
接着,“求道须教造大醇”强调了学习和探求道理的重要性。这里的“造大醇”可能指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使之达到纯熟、精湛的地步,体现出诗人对于自我修养的重视。
第三句“理学一门要精密”,表达了诗人对理学(即哲学、道德理论)的态度,认为这需要深入而精确地去理解和掌握。紧接着,“时文大病在尖新”则批评当时文学创作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与尖锐,而忽视了内涵的深刻,这反映出诗人对于当代文学现状的不满。
“高谈天下经纶易”,此句中“高谈”指的是空谈或是浮夸的议论,“天下经纶易”则可能是指统治天下的根本之道和策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只会空谈而不切实际的人的批评。
接着,诗人提出了问题“谁疗目前饥馑因”,这是在问在物质匮乏、民生困顿的情况下,有谁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里,“饥馑”象征着人民的痛苦和社会的不公,而“谁疗”则表达了诗人对救治这些问题的渴望。
最后两句“拚却挂冠高蹈去,孰云林下果无人”,通过意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放弃世俗、隐居山林的情景。“拚却挂冠”指的是脱掉官帽,抛弃官职,“高蹈去”则是向往高洁的生活态度。末句“孰云林下果无人”中,“孰云”可能是诗人自称,意为问自己在这宁静的山林之下是否真的找到了心灵的栖息。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批评时弊和表达个人追求,展现了诗人的深沉思想和高洁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