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
出处:《孔子庙震》
宋 · 梅尧臣
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
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
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
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
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
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
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霹雳:惊雷。虚殿:空荡的宫殿。
破楹:断裂的屋梁。
梦凶:噩梦中的景象。
昔尝:过去曾。
瞻画衮:瞻仰描绘龙袍的画卷。
升龙:真龙升天。
隐隐:隐约。
雷声散:雷声消散。
疏疏:稀疏。
雾气:雾气。
予知:我明白。
仲尼庙:孔子庙。
蓄乖慵:藏匿着乖张懒惰之人。
翻译
惊雷震动空荡的宫殿,断裂的屋梁并非噩梦中的景象。过去曾瞻仰描绘龙袍的画卷,如今亲眼目睹真龙升天。
隐约的雷声渐渐消散,稀疏的雾气随风而来。
我明白这孔子庙,并非藏匿着乖张懒惰之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孔子庙震》,描绘了在孔子庙中经历一场雷电震动的场景。首句"霹雳下虚殿"形象地写出雷声之大,仿佛直接击中空旷的庙宇,暗示着不寻常的事件发生。"破楹非梦凶"进一步强调这不是梦境中的幻象,而是现实中的灾难。
"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回忆起过去在庙中看到的绘有龙纹的礼服(衮),与眼前雷电中的景象形成对比,似乎雷电带来了某种象征意义,如龙腾升天,预示着变革或神圣力量的显现。
"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描绘了雷电过后,声音渐远,雾气弥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氛。诗人借此表达对孔子庙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感慨。
最后两句"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诗人确认这并非孔子庙的过错,而是自然现象,暗含对庙宇的尊敬和对孔子精神的坚守,认为即使面临这样的震动,孔子的精神依然不改其正直和勤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雷电的描绘,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也寓含了对孔子及其精神的敬仰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