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恨郎情薄,只恨贱妾身
出处:《新婚别和韵》
明 · 林廷㭿
二八谁家女,颜色娇如花。
蛾眉扫春山,远适良人家。
女萝附长松,永结中心好。
曾闻父母言,夫妻愿偕老。
平明下君床,忽闻理行装。
欲问郎何之,未语心先伤。
不恨郎情薄,只恨贱妾身。
妾身非男子,苦乐由他人。
在家学养蚕,织成一匹帛。
为郎制春衫,不知宽与窄。
郎貌认未真,郎心那可测。
去去莫念侬,功名须努力。
蛾眉扫春山,远适良人家。
女萝附长松,永结中心好。
曾闻父母言,夫妻愿偕老。
平明下君床,忽闻理行装。
欲问郎何之,未语心先伤。
不恨郎情薄,只恨贱妾身。
妾身非男子,苦乐由他人。
在家学养蚕,织成一匹帛。
为郎制春衫,不知宽与窄。
郎貌认未真,郎心那可测。
去去莫念侬,功名须努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丈夫即将离家追求功名时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与不舍。诗中运用了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古代女性在面对家庭与个人命运冲突时的复杂心情。
首句“二八谁家女,颜色娇如花”以“二八”(女子十六岁)形容女子正值青春年华,容貌美丽如花,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蛾眉扫春山,远适良人家”描绘了女子嫁入夫家的情景,暗示了她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女萝附长松,永结中心好”一句,以植物比喻夫妻关系,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希望与丈夫长久相守的美好愿望。“曾闻父母言,夫妻愿偕老”,则进一步强调了女子对婚姻稳定与幸福的向往。
然而,当“平明下君床,忽闻理行装”时,现实的残酷与无奈显露出来。女子得知丈夫即将离家,心中满是不舍与担忧。“欲问郎何之,未语心先伤”,表现了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不恨郎情薄,只恨贱妾身”,女子表达了对丈夫的理解与宽容,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作为女性地位的无奈与悲哀。“妾身非男子,苦乐由他人”,揭示了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被动地位。
最后,“在家学养蚕,织成一匹帛。为郎制春衫,不知宽与窄。郎貌认未真,郎心那可测”,通过女子为丈夫准备衣物的细节,反映了她对丈夫外貌与内心世界的揣摩与不确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去去莫念侬,功名须努力”,女子虽然不舍,但仍鼓励丈夫追求事业,体现了她的深明大义与牺牲精神。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爱情的渴望,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深刻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