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侍琴童子长于竹,去礼山僧作主人全文

侍琴童子长于竹,去礼山僧作主人

出处:《华严寺逢旧苍头
宋 · 刘克庄
曾向丛林寄幅巾,十年尘涴卧云身。
侍琴童子长于竹,去礼山僧作主人

拼音版原文

céngxiàngcónglínjīnshíniánchényúnshēn

shìqíntóngchángzhúshānsēngzuòzhǔrén

注释

丛林:指深山或自然环境,这里可能象征隐居之处。
幅巾:古代男子的一种头巾,象征隐士的简朴生活。
尘涴:污秽、满是灰尘,形容生活艰辛或隐居生活的清苦。
卧云身:形容隐居生活,如云般自由自在。
侍琴童子:陪伴主人弹琴的孩子,可能暗示主人的闲适生活。
长于竹:在竹林中成长,可能象征童子的自然质朴。
去礼山僧:不拘泥于世俗礼节的山中和尚。
作主人:成为这里的主宰或主导者,可能指山僧接纳了诗人的隐居生活。

翻译

曾经把头巾寄存在丛林中,十年来满身尘土过着隐居生活。
陪伴我的小童子在竹林中长大,不拘礼节的山僧成了这里的主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曾向丛林寄幅巾,十年尘涴卧云身"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衣物托付给丛林之间,长时间不问世事,一心向往清净自在的生活。这里的“十年”可能是指一段较长时间,而非实指十载,"尘涴"和"卧云身"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远离尘俗,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侍琴童子长于竹,去礼山僧作主人"中,“侍琴童子”可能是指寺庙中的童行者,他们长时间在竹林中学习或修行。"去礼山僧作主人"则意味着诗人前往山中寺庙,与僧侣交往,甚至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主人”,可能是因为他在精神上已经达到了某种层次,从而成为那里的灵魂引领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或道法中出世间生活理念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精神寄托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