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岂无晴夜,天终有散云
出处:《丙戌十六夜月》
明 · 李梦阳
月岂无晴夜,天终有散云。
微微透今夕,朗朗至宵分。
镜展池波晕,珠明草露文。
呼儿煖馀酒,酌罢一鸿闻。
微微透今夕,朗朗至宵分。
镜展池波晕,珠明草露文。
呼儿煖馀酒,酌罢一鸿闻。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梦阳的《丙戌十六夜月》描绘了月夜的静美与温馨。首句“月岂无晴夜”,以疑问语气表达了月夜的明亮与晴朗,暗示了月光如水的清澈。次句“天终有散云”则暗示了即使再美的月夜也有云彩的遮掩,但终究会散去,透露出一种自然的变化之美。
“微微透今夕”和“朗朗至宵分”进一步描绘了月光从微弱渐至明亮的过程,展现出时间的推移和月色的渐变。接下来,“镜展池波晕”运用比喻,将月光映照在池面的景象比作镜子展开,波纹荡漾,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珠明草露文”则描绘了月光照射在草叶上露珠的景象,如同珍珠般晶莹剔透,增添了夜晚的静谧与诗意。最后两句“呼儿煖馀酒,酌罢一鸿闻”,诗人唤来孩子温热剩下的酒,举杯对月,聆听鸿雁的叫声,营造出一种闲适而深沉的意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恬淡生活情趣。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月夜的宁静与美好,以及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