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
天子顾河北,诏书除征东。
拜手辞上官,缓步出南宫。
九河平原外,七国蓟门中。
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
万里不见虏,萧条胡地空。
无为费中国,更欲邀奇功。
迟迟前相送,握手嗟异同。
行当封侯归,肯访商山翁。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郎署:郎官的官署,指朝廷中的官吏办公处所。伊人:指品德高尚的人。
古人风:古代贤人的风范。
河北:黄河以北的地区。
诏书除征东:皇上下诏任命去平定东方的战事。
上官:上级官员或朝廷。
南宫:古代皇宫的南面部分,这里代指朝廷。
九河平原:古代黄河下游的泛称,这里指北方广大地区。
七国: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这里泛指北方边境地区。
蓟门:古长城的北门,代指边疆。
阴风:寒冷凄厉的风。
枯桑:枯萎的桑树,象征衰败。
飞蓬:一种草本植物,随风飞散,象征漂泊不定。
虏:对敌人的蔑称,这里指胡人。
胡地: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的泛称。
中国:指中原地区。
奇功:不寻常的、卓越的功绩。
迟迟:缓慢的样子。
商山翁:商山四皓的隐居者,这里诗人自比。
翻译
郎官中有位君子,他的作风宛如古代贤人。天子关注黄河以北,下诏书任命他去平定征东。
他拜手告别上官,从容走出南宫。
在九河平原之外,七国的蓟门之中。
寒风悲鸣着枯桑,古塞之地多是飞蓬。
虽行万里未见敌虏,萧条的胡地显得空旷。
不要白白消耗中原之力,更不应追求不切实际的战功。
我们慢慢相送,握手感叹彼此的差异与相同。
你此行应当封侯归来,那时是否会来访问我这商山老翁?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一部分,展现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开篇即以“郎署有伊人,居然古人风”勾勒出一位具有古人风范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不仅拥有良好的品格,而且行事遵循古代的道德规范。
紧接着,“天子顾河北,诏书除征东”描述了皇帝关注边疆安宁,发布诏令准备对外征讨的情景。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国家对西域地区稳定性的重视和对边塞将士的期望。
“拜手辞上官,缓步出南宫”则描绘了一位官员在辞别上级、离开宫廷的情形,这位官员行事不急,表现出了从容不迫的一种态度。
接下来的“九河平原外,七国蓟门中”进一步设定了送别的地点,是在广阔的平原之外和多国交汇的地方。这两个地理概念增添了一种开阔与边远的感觉。
“阴风悲枯桑,古塞多飞蓬”则描写了一幅秋天枯桑树随着阴冷的风而颤抖,以及古老城堡上飞扬的蓬草。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过去历史的缅怀和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万里不见虏,萧条胡地空”表达了边疆地区虽然广阔却寂静无声,没有敌对势力的踪迹。这两句通过对比增强了诗中的边塞意境,也凸显出国家边防的重要性。
“无为费中国,更欲邀奇功”则是诗人表达一种观点,即不应无谓地耗费国家资源,而应当追求更高的成就。这句话也可解读为对将士们的期望,他们应该在保障国土安全的同时,追寻更大的功绩。
“迟迟前相送,握手嗟异同”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惆怅之情。虽然他们彼此都有不同的道路要走,但在告别时刻,他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情谊。
最后,“行当封侯归,肯访商山翁”则是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够像古代的贤君一样,功成名就后还能回归平淡的生活,并且不忘初心,愿意来访那些隐居山林之中的高士。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历史、边塞和个人理想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