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
出处:《寄庐山棕衣居士》
唐 · 韦应物
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
俗客欲寻应不遇,云溪道士见犹稀。
俗客欲寻应不遇,云溪道士见犹稀。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兀兀:形容孤独无聊的状态。山行:在山中行走。
无处归:没有地方回去,找不到归路。
猛虎:凶猛的老虎。
棕衣:用棕榈叶编制的衣服,古代隐士或苦行者常穿。
俗客:指世俗中的人,普通人。
应不遇:应该找不到我。
云溪道士:住在云溪边的道士,可能是诗中的友人或隐喻。
见犹稀:见到我都觉得稀罕,表示诗人与世隔绝,很少与人交往。
翻译
我独自在山中行走找不到归途,这里的老虎竟然认得我这穿棕衣的人。世俗的客人想来找我大概也遇不到,就连这云溪的道士见我也感到稀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孤独与超脱世俗的意境。"兀兀山行无处归",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漫游却没有归宿之感,兀兀形容山势连绵不断,给人以深远莫测之感。"山中猛虎识棕衣",则是说猛虎都能认出那特定的棕色僧衣,这里可能暗喻诗人与世俗的隔绝,即使是凶猛如虎的野兽也能辨别出不同寻常的人物。
"俗客欲寻应不遇",说明普通旅客想要找到这个特别的人,但都无法相遇。这里的“俗客”指的是凡夫百姓,而“应不遇”则强调了诗人与世俗之间的隔阂。"云溪道士见犹稀",进一步描绘了一种难以寻觅的情景,即便是住在云雾缭绕溪谷中的道士,也难得一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山野的寂寞和猛虎识别棕衣这一奇特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红尘、隐逸山林的一种向往。同时,诗中所表现出的孤独感与世俗隔绝,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清高自许与对外界的疏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