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神清已觉三清近,目断仍劳万象牵全文

神清已觉三清近,目断仍劳万象牵

出处:《和人题武城寺
唐 · 吴融
神清已觉三清近,目断仍劳万象牵
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夕阳天。
半岩云粉千竿竹,满寺风雷百尺泉。
别有阑干压行路,看人尘土竟流年。

拼音版原文

shénqīngjuésānqīngjìnduànréngláowànxiàngqiān
wèishuǐyuǎnhánqiūcǎo

hànlínggāozhěnyángtiān
bànyányúnfěnqiān竿gānzhúmǎnfēngléibǎichǐquán

biéyǒulángānxíngkànrénchénjìngliúnián

注释

神清:精神状态清新、清醒。
三清:道教中的最高境界,这里比喻仙境或高洁的境界。
目断:极目远望直至看不见。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渭水:中国陕西省的一条河流,此处代指带有历史与自然风光的地方。
远含:远远地包含、怀抱。
秋草渡:秋季草木茂盛的渡口,富有季节特色和诗意。
汉陵:汉朝皇帝的陵墓,代表历史遗迹。
半岩:山岩的半腰处。
云粉:云雾如同粉末般轻盈密集。
千竿竹:形容竹子众多,竿为计量单位,千竿形容其繁茂。
满寺:整个寺庙范围内。
风雷:大风伴随雷声,形容自然景象壮观。
阑干:栏杆。
压行路:横跨或位于道路之上。
看人:旁观他人。
尘土:象征世俗生活的忙碌与平凡。
流年:如流水般消逝的岁月。

翻译

神志清醒已感仙界临近,目光所及仍被万物牵绊。
渭河水远远包含着秋草覆盖的渡口,汉朝陵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高耸。
山岩半腰云雾缭绕着千竿修竹,寺庙中狂风雷鸣伴随着百尺泉水。
另有栏杆横压在前行的路上,看着路上行人尘土飞扬,岁月如此流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景象,诗人在武城寺内外观察四周,感受到心灵的平和与自然之美。"神清已觉三清近"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洁净和宁静,与道教中的“三清”相近,即与宇宙最高的纯洁状态相通。

"目断仍劳万象牵"则表现了诗人的目光虽然停留在眼前的景致,但心中却依然为世间万物所牵挂,无法完全脱离。这两句描绘出一种超脱而又关注的矛盾心境。

接下来的几句"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夕阳天。半岩云粉千竿竹,满寺风雷百尺泉。别有阑干压行路,看人尘土竟流年。"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渭水、汉陵都是特定的地理标志,秋草、夕阳、高枕等字眼营造了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意境。而半岩的云雾、千竿的竹林以及满寺的风雷和百尺的泉水,则是对自然之声与景的细致刻画。

最后一句"看人尘土竟流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易逝的感慨。"别有阑干压行路"可能暗示着寺院中的古老建筑和路径,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历史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超脱与世俗关怀之间微妙平衡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