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我怀人,忧心如织
出处:《浮云三章》
唐 · 皎然
浮云浮云,集于扶桑。
扶桑茫茫,日暮之光。
匪日之暮,浮云之污。
嗟我怀人,犹心如蠹。
浮云浮云,集于咸池。
咸池微微,日昃之时。
匪日之昃,浮云之惑。
嗟我怀人,忧心如织。
浮云浮云,集于高舂。
高舂濛濛,日夕之容。
匪日之夕,浮云之积。
嗟我怀人,忧心如惄。
扶桑茫茫,日暮之光。
匪日之暮,浮云之污。
嗟我怀人,犹心如蠹。
浮云浮云,集于咸池。
咸池微微,日昃之时。
匪日之昃,浮云之惑。
嗟我怀人,忧心如织。
浮云浮云,集于高舂。
高舂濛濛,日夕之容。
匪日之夕,浮云之积。
嗟我怀人,忧心如惄。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浮云:漂浮的云朵,比喻变幻无常的事物或情感。扶桑:古代神话中的大树,象征东方或日出之地,此处指太阳升起的地方。
茫茫:广阔而模糊的样子。
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暮:黄昏,这里指太阳被遮蔽的样子。
匪:非,不是。
蠹:蛀虫,比喻内心被痛苦侵蚀。
咸池:古代传说中的水池,也是古代天文中的星宿名,这里可能象征时间或地点。
微微:轻微,隐约。
日昃:太阳偏西,下午时分。
惑:迷惑,这里指视觉上的混淆或心情的困扰。
织:编织,形容忧虑重重,如织布般密集。
高舂:古代指太阳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大约为上午九、十点钟,这里泛指白昼向晚的时间。
濛濛:雾气迷蒙的样子。
日夕:傍晚,日落时分。
积:累积,聚集,指云层厚重。
惄:忧伤,心中愁苦。
翻译
漂浮的云啊聚集在扶桑旁,广阔无垠的扶桑映着夕阳的余晖。并非只是黄昏降临,而是浮云遮蔽了光芒。唉,我思念的人啊,我的心像被虫蛀一样痛苦。
漂浮的云啊聚在咸池上,咸池水波微荡,在太阳偏西的时光。
并非太阳真的偏西,是浮云带来了迷惑。唉,我思念的人啊,我的忧虑像密织的网。
漂浮的云啊汇集在高舂之处,高舂之地雾气蒙蒙,如同傍晚的景象。
并非真的是夜幕降临,是浮云层层堆积。唉,我思念的人啊,我心中的忧伤深重难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浮动云朵的观察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每一章节都设定了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但思念之情如影随形,始终挥散不去。
“浮云浮云”以此开篇,反复强调了云的飘渺和无常,象征着诗人心中不断变化的情绪。接着,“集于扶桑”、“集于咸池”、“集于高舂”则描写了云朵聚集在不同的地方,这些地点在古代中国文学中常用来指代遥远的边疆或神话中的地方,增添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渺茫感。
“扶桑茫茫,日暮之光”等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孤寂。诗人借助这些自然景象,将个人的情感与宇宙万物相联系,使得思念变得更加深沉。
而“匪日之暮,浮云之污”、“匪日之昃,浮云之惑”等句,则透露出一种时间与自然界的对比,强调了时间流逝和心境变化之间的矛盾。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更深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宁与无尽的思念。
最后,“嗟我怀人,犹心如蠹”、“忧心如织”、“忧心如惄”等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这些“如”字后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思念的深度和复杂性。就像蠹虫啃咬木石一样,思念在心中不断蚕食,无法消散。
总体来说,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比手法,成功地传达了一种深切而又复杂的情感世界,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幽深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