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所性嗜食人,安择贤与愚全文

所性嗜食人,安择贤与愚

出处:《感遇十首
清 · 戴亨
虎视何耽耽,高负山之隅。
所性嗜食人,安择贤与愚
牙爪非不利,积恶已盈辜。
蒐苗殄异类,除之不须臾。
虽无救所伤,报复快万夫。
凶顽适自戕,天网孰云疏。

鉴赏

这首诗名为《感遇十首(其五)》,由清代诗人戴亨所作。诗中以虎为喻,探讨了人性中的恶与正义之间的冲突。

首句“虎视何耽耽,高负山之隅”描绘了老虎在山巅处凝视的姿态,暗示着它潜在的威胁与力量。接着,“所性嗜食人,安择贤与愚”揭示了老虎的本性——嗜食人类,不论对象是贤者还是愚者,都一视同仁地猎杀,象征着人性中不可预知的恶行。

“牙爪非不利,积恶已盈辜”进一步强调了老虎的凶猛与残忍,即便它的牙齿和爪子并不缺乏锋利,但其积累的恶行已经超出了道德的界限。这与人类社会中某些人的恶行形成对比,他们虽然手段可能并不比老虎更残忍,但其累积的罪恶同样触目惊心。

“蒐苗殄异类,除之不须臾”表达了对恶行的清除态度,即一旦发现,就应立即采取行动,不容拖延。这不仅是对老虎的比喻,也是对社会中邪恶势力的警告,强调了正义与邪恶之间斗争的紧迫性。

“虽无救所伤,报复快万夫”指出尽管无法挽回那些已经被伤害的人,但对恶行的打击能够带来普遍的快慰与正义感。这句话体现了人们对于惩治恶行的渴望与正义感的共鸣。

最后,“凶顽适自戕,天网孰云疏”总结了主题,指出那些凶残顽固之人最终会自取灭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不仅是对老虎的结局的预言,也是对所有试图逃避正义制裁者的警告,强调了最终正义必将得到伸张。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老虎这一形象,深刻探讨了人性中的恶与正义之间的冲突,以及对恶行的清除与惩罚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也蕴含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