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
出处:《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唐 · 李隆基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
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
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
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
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清跸:清静的车队。凝笳:军乐声。
火龙:火炬。
羊肠:曲折小路。
阴壑:深谷。
晓光:黎明的光线。
宿冻:夜间的冰冻。
馀霜:残存的霜雪。
野老:乡村老人。
薜作裳:用薜荔草做衣服。
宣风:传播仁风。
耆艾:年长者。
敦俗:倡导风俗。
耕桑:农耕与养蚕。
凉德:谦逊的品德。
徽猷:英明的政策。
垂堂:祖先的荣耀殿堂。
翻译
清跸(队伍清静地过河阳),凝笳(军乐声在太行山上回荡)火龙(火炬照亮山路)明鸟道,铁骑(骑兵)绕羊肠(曲折的小路)
白雾(晨雾)埋阴壑,丹霞(红霞)助晓光(照亮清晨)
涧泉(山涧泉水)含宿冻,山木(山林树木)带馀霜(带着夜晚的寒霜)
野老(乡野老人)茅为屋,樵人(砍柴人)薜作裳(用薜荔草做衣)
宣风(宣扬仁风)问耆艾(询问老人意见),敦俗(倡导淳朴风俗)劝耕桑(鼓励农桑)
凉德(谦逊的美德)惭先哲,徽猷(美好的政令)慕昔皇(仰慕古代贤君)
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若非今日有所作为,怎能配得上祖先的荣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清晨攀登太行山的壮丽景象和深邃情感。诗人以"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开篇,展现了早起越过河阳,缓缓攀登至太行山巅之景。"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则描写了山间道路蜿蜒曲折,如同火焰般的龙形和铁一般坚硬的马队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穿行。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描述了山谷间弥漫的白色晨雾与旭日初升时分外泄出的红霞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则表达了山中溪流因寒冷而结冰,以及树木上挂着未融的残雪。
接下来的"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描绘了一幅田园诗意中的生活图景:远离尘世的老者用茅草搭建家园,而山中樵夫则以薜荔叶编织成衣。"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表明诗人对农事有着深刻的理解,不仅询问年迈之人的生活况味,也在提倡普通百姓务农和种桑。
最后两句"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景仰,以及对于传统文化与先祖功业的敬仰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自谦之意,即如果没有真正的学问和德行,又怎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山川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文风俗的深刻领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情感表达能力与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