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废兴曾几时,传舍同蘧庐全文

废兴曾几时,传舍同蘧庐

出处:《将发琵琶亭
宋 · 岳珂
前岁西溯鄂,今岁东入吴。
同一琵琶亭,行客各异涂。
当时白傅恨,陈迹久榛芜。
岂特无遗音,榛芜今亦无。
突兀眼前屋,丹垩涂■栌。
废兴曾几时,传舍同蘧庐
已见两折柳,于此饯老夫。
昔持使者节,今发追锋车。
我则齐出处,世自分荣枯。
而况天地间,万变同须臾。
我观商妇者,琐琐岂足书。
琵琶本常技,何地无此徒。
夫贩浮梁茶,妇即空舟㞐。
长吏湿青衫,礼法毋乃疏。
乐天子牟心,一念存江湖。
讵关虾蟆陵,维以怀故都。
譬之泽畔吟,此语非寓欤。
盖尝考遗集,一事曾同符。
闻歌鹦鹉洲,寻声得幼姝。
倚樯泣明月,清泪垂真珠。
夫君当此时,正属典午初。
不应奇谤后,无复思廉隅。
六义有比兴,观洧传洵盱。
托物皆一理,实事那相须。
人情伏与妒,所值分贤愚。
低眉终不说,正耻悻悻俱。
初意祇如此,胶柱何足拘。
子折武昌柳,予宅浔阳庐。
二诗端可识,一笑聊洗诬。
明朝重回首,挝鼓催征舻。

拼音版原文

qiánsuì西èjīnsuìdōng

tóngtíngxíng

dāngshíbáihènchénjiǔzhēn

yīnzhēnjīn

yǎnqiándānè{zuǒyòushàngxiàdāi}

fèixīngcéngshíchuánshètóng

jiànliǎngzhéliǔjiànlǎo

chí使shǐzhějiéjīnzhuīfēngchē

chūchùshìfēnróng

érkuàngtiānjiānwànbiàntóng

guānshāngzhěsuǒsuǒshū

běncháng

fànliángchákōngzhōu{shàngshīxià}。

cháng湿shīqīngshānnǎishū

tiānxīnniàncúnjiāng

guānxiámalíngwéi怀huáidōu

zhīpànyínfēi

gàichángkǎoshìcéngtóng

wényīngzhōuxúnshēngyòushū

qiángrùnmíngyuèqīnglèichuízhēnzhū

jūndāngshízhèngshǔdiǎnchū

yìngbànghòulián

liùyǒuxīngguānwěichuánxún

tuōjiēshíshìxiāng

rénqíngsuǒzhífēnxián

méizhōngshuōzhèngchǐxìngxìng

chūzhījiāozhù

zhéchāngliǔzháixúnyáng

èrshīduānshíxiàoliáo

míngcháozhònghuíshǒucuīzhēng

注释

溯:逆流而上。
涂:道路, 行程。
白傅:白居易的字。
榛芜:杂草丛生, 荒凉。
■栌:指房屋的装饰。
蘧庐:简陋的临时住所。
折柳:古代习俗,折柳表示离别。
追锋车:追赶敌人的战车。
齐出处:无论出仕还是隐居。
虾蟆陵:地名,与诗歌主题无关。
泽畔吟:像屈原在河边吟唱。
遗集:遗留下来的文集。
鹦鹉洲:地名,武汉黄鹤楼附近。
低眉:低头,表示谦逊或沉默。
胶柱:比喻固守成规。
浔阳庐:浔阳江边的住所。
诬:误解, 指责。
征舻:出征的船只。

翻译

去年往西去鄂州,今年又向东入吴地。
同样是琵琶亭,过客却各有各的路。
那时白居易的遗憾,旧迹早已被荒草覆盖。
不仅是没有了当时的音乐,连遗迹也荒芜了。
眼前的房子突兀,墙壁上涂着红漆和白灰。
兴衰变换有多快,驿站就像过客的居所。
已经看见两次折柳送别,为我这个老人饯行。
过去持使者的身份,如今却要出发追赶敌人。
我看待出仕入隐,世间自有荣辱之分。
更何况天地万物,变化无常,瞬间即逝。
我看那些商妇,琐碎之事不值得记载。
琵琶本是寻常技艺,何处没有这样的艺人。
男人贩卖茶叶,女人驾驶空船。
官吏衣衫湿透,难道是礼法松弛?
皇上心中挂念江湖,一念之间关乎民生。
这与虾蟆陵无关,只是怀念旧都。
如同屈原在泽畔吟唱,这话难道不是寓意吗?
我曾研究过他的遗作,发现有些事确实相符。
在鹦鹉洲听到歌声,追寻声音找到年轻的女子。
她倚着船樯,在明月下哭泣,泪水如真珠般晶莹。
那时她的丈夫正当权,不应在遭受诽谤后失去品行。
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让人深思洧水传颂的智慧。
借物寓言都有道理,现实却无需如此照搬。
人的感情有嫉妒,也有贤愚之分。
低头不语,只因羞于与愤愤不平的人为伍。
最初的想法仅此而已,何必拘泥于死板的规则。
你折下武昌的柳枝,我在浔阳庐有我的住所。
这两首诗足以说明一切,一笑置之,洗刷误会。
明天再回首,击鼓催促船只启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岳珂的《将发琵琶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前后两次经过琵琶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前两句“前岁西溯鄂,今岁东入吴”交代了时间地点的变化,暗示了诗人旅途的艰辛和人生的漂泊。接着,诗人提到白居易的遗憾,感叹历史遗迹的荒芜,“当时白傅恨,陈迹久榛芜”,并指出不仅没有了音乐之声,连遗迹也显得破败。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琵琶亭的现状,屋宇虽在,但已失去原有的风貌,“突兀眼前屋,丹垩涂■栌”,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废兴曾几时,传舍同蘧庐”表达了对世事兴衰的深沉感慨。诗人在此地折柳送别,既有对自己仕途的感慨,也有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诗中提到的“昔持使者节,今发追锋车”,暗示了诗人身份的转变,从使者变为追讨之人,反映出他对仕途起伏的态度。诗人认为自己的出仕与隐退都是自然的选择,不关乎个人荣辱,“我则齐出处,世自分荣枯”。他以商妇和琵琶技艺为例,说明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即使是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

最后,诗人引用“闻歌鹦鹉洲,寻声得幼姝”的典故,表达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故都的怀念,同时也暗含了对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他认为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无论是借物抒怀还是叙事,都有其道理,不必过于拘泥。诗人以“低眉终不说,正耻悻悻俱”来总结,表示自己不会因他人的嫉妒而改变初衷,也不会被胶柱鼓瑟的固定观念所束缚。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流畅,通过琵琶亭的变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