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未必皆贤隐,曾见山公据要津
出处:《送尹右民北上》
明末清初 · 王邦畿
遥望长安暗路尘,北风催客雁声频。
文心此去高时价,好语偏留慰旧人。
桂树影摇波底月,梅花香透岭头春。
竹林未必皆贤隐,曾见山公据要津。
文心此去高时价,好语偏留慰旧人。
桂树影摇波底月,梅花香透岭头春。
竹林未必皆贤隐,曾见山公据要津。
鉴赏
这首诗《送尹右民北上》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王邦畿所作。诗中以送别友人为背景,描绘了北上的旅途景象与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首联“遥望长安暗路尘,北风催客雁声频”,开篇即以广阔的视角描绘了友人北行的场景。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暗含着对友人前程的期待与祝福。北风的呼啸与雁群的鸣叫,不仅渲染了旅途的凄凉与孤独,也暗示了友人即将面对的挑战与艰辛。
颔联“文心此去高时价,好语偏留慰旧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肯定与期待。友人此行,不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个人价值与社会地位提升的象征。诗人希望友人在新的环境中能够大展宏图,同时,也通过“好语偏留慰旧人”一句,流露出对友人离开后自己内心的慰藉与不舍。
颈联“桂树影摇波底月,梅花香透岭头春”,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桂树与梅花,分别代表了高洁与坚韧,象征着友人品格的美好与未来的希望。波底月与岭头春,则寓示着友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尾联“竹林未必皆贤隐,曾见山公据要津”,以竹林与山公(指东晋名臣山涛)为喻,表达了对友人可能面临的复杂社会环境的担忧,同时也寄予了对友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自我、实现抱负的期望。这里既有对友人个性的尊重,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北上旅程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友人的深切关怀。诗中的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相互映衬,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哲理,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