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塔垣五重,龙华会其巅
出处:《舟中忆爪哇之游杂述八首 其四》
清末民国初 · 陈宝琛
竺教昔南暨,疑在齐梁年。
鞭石造万像,冈阜光弥天。
我仅揽其二,诧是鬼斧镌。
巨塔垣五重,龙华会其巅。
得非修罗斗,断脰鲜一全。
其一佛久仆,拽起龛欹偏。
无人踵布施,五亿王面钱。
馀者得诸画,荒寒委风烟。
或于名园遇,辇致如铜仙。
瞀陋阙史乘,兴衰理茫然。
徒令暹罗王,望古悲涕涟。
鞭石造万像,冈阜光弥天。
我仅揽其二,诧是鬼斧镌。
巨塔垣五重,龙华会其巅。
得非修罗斗,断脰鲜一全。
其一佛久仆,拽起龛欹偏。
无人踵布施,五亿王面钱。
馀者得诸画,荒寒委风烟。
或于名园遇,辇致如铜仙。
瞀陋阙史乘,兴衰理茫然。
徒令暹罗王,望古悲涕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佛教艺术的追忆与感慨。诗人通过描述“鞭石造万像”的宏大场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技艺和对宗教的虔诚。巨塔的五重结构与龙华会的壮观景象,仿佛再现了修罗战场的激烈与残酷,以及佛像的庄严与神圣。
然而,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惋惜之情。面对“佛久仆”、“龛欹偏”的情景,无人问津,佛像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信徒的供养,五亿王面钱的缺失象征着信仰与文化的衰落。这种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文化兴衰的深刻反思。
最后,诗人提到这些景象可能在名园中偶遇,如同铜仙般珍贵而稀有,但缺乏记载的历史资料,使得兴衰更替的过程变得模糊不清。暹罗王的想象与哀叹,则进一步加深了对过去辉煌文明的怀念与对现实状况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融合了对古代佛教艺术的赞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