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不解晴,满屋湿蒸郁
出处:《春日病中》
明 · 伍瑞隆
甲寅春夏交,一雨百二日。
我时在城市,蓑笠不能出。
自此阴阳乖,难复辨得失。
黑阴与赤旱,动或一两月。
今春气当和,霖雨乃复发。
惊蛰徂春分,霏洒殊未歇。
朝看园沼平,夕览春畦没。
草根亦已腐,况乃稻与秫。
或言此间雨,所系在风物。
宁知南北间,两者总若谲。
北风不解阴,毒烈变倏忽。
南风不解晴,满屋湿蒸郁。
天道何冥冥,下土太嵲兀。
五风十日雨,怀哉岂可必。
我时在城市,蓑笠不能出。
自此阴阳乖,难复辨得失。
黑阴与赤旱,动或一两月。
今春气当和,霖雨乃复发。
惊蛰徂春分,霏洒殊未歇。
朝看园沼平,夕览春畦没。
草根亦已腐,况乃稻与秫。
或言此间雨,所系在风物。
宁知南北间,两者总若谲。
北风不解阴,毒烈变倏忽。
南风不解晴,满屋湿蒸郁。
天道何冥冥,下土太嵲兀。
五风十日雨,怀哉岂可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诗人伍瑞隆在春日患病期间对自然现象的深切感受。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连续降雨对城市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然界规律的思考。
首句“甲寅春夏交,一雨百二日”点明时间背景,描述了连续102天的雨水,跨越了春季与夏季的交接。接着,“我时在城市,蓑笠不能出”表达了诗人因雨无法外出的无奈与困顿。随后,“自此阴阳乖,难复辨得失”揭示了连续降雨导致的自然界秩序混乱,难以分辨天气变化的正误。
接下来,“黑阴与赤旱,动或一两月”对比了连续降雨与干旱交替出现的现象,暗示了自然界的不稳定。而“今春气当和,霖雨乃复发”则表达了对今年春天本应温和气候却再次遭遇大雨的感慨。
“惊蛰徂春分,霏洒殊未歇”描绘了从惊蛰到春分这段时间内,雨水持续不断的景象。通过“朝看园沼平,夕览春畦没”、“草根亦已腐,况乃稻与秫”等细节,展现了雨水对植物生长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农作物的损害。
“或言此间雨,所系在风物”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这里的雨水可能与当地的风物有关联。然而,“宁知南北间,两者总若谲”指出南北之间的差异,强调了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最后,“天道何冥冥,下土太嵲兀”表达了对上天行为的困惑与质疑,而“五风十日雨,怀哉岂可必”则流露出对未来天气的忧虑与不确定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连续降雨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