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寻江介宿荒庵,回首城中见盍簪
出处:《初住大通寄华林法属》
明 · 成鹫
偶寻江介宿荒庵,回首城中见盍簪。
烟雨有时迷穗石,风波无路阻鹅潭。
木鸡老去慵司晓,白雁秋来早向南。
家在华林归未得,欲酬恩遇愧同参。
烟雨有时迷穗石,风波无路阻鹅潭。
木鸡老去慵司晓,白雁秋来早向南。
家在华林归未得,欲酬恩遇愧同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住大通庵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
首联“偶寻江介宿荒庵,回首城中见盍簪”,诗人偶然间寻访到江边的一座荒废的寺庙,夜晚宿于此处。回望城中,只见群山环抱,仿佛是众多冠冕相会之地,隐喻着繁华与宁静的对比,以及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怀念。
颔联“烟雨有时迷穗石,风波无路阻鹅潭”,描绘了烟雨蒙蒙中的景象,远处的山石在烟雨中若隐若现,显得神秘而迷人。鹅潭则在波涛汹涌中,似乎无法轻易抵达,象征着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与挑战。
颈联“木鸡老去慵司晓,白雁秋来早向南”,通过“木鸡”和“白雁”的形象,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木鸡”懒于司晨,暗示时间的流逝;“白雁”秋来即向南飞,象征着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迁徙的向往。
尾联“家在华林归未得,欲酬恩遇愧同参”,表达了诗人虽身处荒庵,心却系于华林,渴望回归家园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恩师或知音的感激之情,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内心充满遗憾与愧疚。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内心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