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暮春上巳,共泛洛水中流
唐 · 白居易
去岁暮春上巳,共泛洛水中流。
今岁暮春上巳,独立香山下头。
风光闲寂寂,旌旆远悠悠。
丞相府归晋国,太行山碍并州。
鹏背负天龟曳尾,云泥不可得同游。
今岁暮春上巳,独立香山下头。
风光闲寂寂,旌旆远悠悠。
丞相府归晋国,太行山碍并州。
鹏背负天龟曳尾,云泥不可得同游。
注释
去岁:去年。暮春:春天的末尾。
上巳:古代节日,通常在三月三日。
独立:独自站立。
香山:地名,即香山。
风光:景色。
闲寂寂:宁静而冷清。
旌旆:旗帜,这里代指队伍。
丞相府:指丞相的官署或府邸。
晋国:古国名,这里可能指代丞相的故乡或势力范围。
太行山:山脉名。
碍:阻碍。
并州:古代州名,大致在今山西一带。
鹏背负天:引用《庄子》中的大鹏形象,象征宏大志向。
龟曳尾:形容乌龟悠闲自得,象征平凡生活。
云泥:比喻高天与深渊,差距极大。
得同游:能够一起游玩。
翻译
去年暮春的上巳日,我们一起在洛水中央游玩。今年暮春的上巳日,我独自站在香山脚下。
景色宁静而寂寞,旗帜在远方缓缓移动。
丞相府的人回去了晋国,太行山阻碍了去往并州的路。
鹏鸟背负着天,乌龟拖着尾巴,我们天差地别,无法一同畅游。
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朝时期创作的,名为《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见示之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在不同时间对比两次春日游历的景象与感受。
"去岁暮春上巳,共泛洛水中流。" 这两句回顾了去年这个时候与朋友们共同在洛水上游舟的情景,充满了欢乐和自由的氛围。
"今岁暮春上巳,独立香山下头。" 而今年同一时节,诗人却独自一人站在香山之下,这种孤独与去年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风光闲寂寂,旌旆远悠悠。" 诗中描绘的风景是宁静而又空旷的,旗帜在远处飘扬,带给人一种时间静好和空间辽阔的感觉。
"丞相府归晋国,太行山碍并州。" 这两句提到了历史上的丞相府和地理上的晋国、太行山,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地域的特定文化氛围。
"鹏背负天龟曳尾,云泥不可得同游。" 诗人通过比喻,用了 鹏(大鸟)背负天龟、曳尾来形象地表达自己与朋友之间无法重逢的感慨。云和泥在这里代表了遥远和阻隔,意味着即使是心灵相通的人也难以再次同游。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春日游历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友情的珍贵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