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山阳听笛时,状元门第旧弓箕
出处:《挽施仁德》
明 · 王鏊
又是山阳听笛时,状元门第旧弓箕。
凤池乍长丹山羽,瑶圃俄摧玉树枝。
载酒常时过问字,趋庭此日罢闻诗。
悠悠真宰如何意,谁与乘槎一问之。
凤池乍长丹山羽,瑶圃俄摧玉树枝。
载酒常时过问字,趋庭此日罢闻诗。
悠悠真宰如何意,谁与乘槎一问之。
鉴赏
这首挽诗《挽施仁德》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与对比手法,展现了施仁德生前的辉煌成就与逝世后的哀痛之情。
首联“又是山阳听笛时,状元门第旧弓箕”以“山阳听笛”这一典故开篇,暗示施仁德的去世,同时将他与古代的状元相提并论,强调其卓越的成就和显赫的身份。其中,“弓箕”是古代射箭用具,此处借指施仁德在学问和事业上的高超技艺。
颔联“凤池乍长丹山羽,瑶圃俄摧玉树枝”运用了“凤池”和“瑶圃”的比喻,前者象征朝廷或官场,后者则代表花园或自然界的美好。这两句通过对比,既赞美了施仁德在官场上的迅速崛起,又惋惜其生命的突然陨落,如同美丽的花朵瞬间凋零。
颈联“载酒常时过问字,趋庭此日罢闻诗”描述了施仁德生前与友人交往的情景,以及他去世后,这种交流不再存在的哀伤。通过“载酒”和“问字”等细节,展现了他作为文人学者的风范,而“趋庭”和“闻诗”的停止,则突出了失去他的沉痛。
尾联“悠悠真宰如何意,谁与乘槎一问之”以哲学的思考收尾,提出对命运的疑问,表达了对逝者命运难以理解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希望有人能解答这些问题的期待,体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深情地表达了对施仁德的哀悼与怀念,通过丰富的象征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的风采,同时也触及了生命、命运等深刻的人生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