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田为堤,馀万丈长
出处:《东江堤》
明 · 祁顺
维城宝安,东七十里。
平田畇畇,俯濒于水。
水数为灾,汜滥无已。
播艺苦艰,田业交废。
在宋元祐,有嶷李侯。
拜命来官,厥政允脩。
悯兹良产,百不一收。
聚材鸠工,营创是谋。
取石于岗,取土于隍。
环田为堤,馀万丈长。
筑之登登,望之堂堂。
螮蝀横铺,蛟龙互翔。
厥功告成,足历永久。
膴膴膏腴,岁获大有。
暨姚暨赵,克绍于后。
补其溃缺,俾复其旧。
历元之世,又百馀年。
人不常存,堤不常坚。
大防一失,巨浸滔天。
田庐陆沉,黎庶颠连。
平田畇畇,俯濒于水。
水数为灾,汜滥无已。
播艺苦艰,田业交废。
在宋元祐,有嶷李侯。
拜命来官,厥政允脩。
悯兹良产,百不一收。
聚材鸠工,营创是谋。
取石于岗,取土于隍。
环田为堤,馀万丈长。
筑之登登,望之堂堂。
螮蝀横铺,蛟龙互翔。
厥功告成,足历永久。
膴膴膏腴,岁获大有。
暨姚暨赵,克绍于后。
补其溃缺,俾复其旧。
历元之世,又百馀年。
人不常存,堤不常坚。
大防一失,巨浸滔天。
田庐陆沉,黎庶颠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诗人祁顺对东江堤的赞美与感慨。诗中描述了东江堤的建设过程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首先,诗人提到东江堤位于维城宝安,距离约七十里,是一条环绕农田的堤坝。堤坝的建设是为了防止洪水泛滥,保护农田免受水灾侵袭。诗中提到“取石于岗,取土于隍”,说明堤坝的建造使用了山上的石头和城墙内的泥土,展现了古代人民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
接着,诗人赞扬了在宋元祐年间担任官员的李姓人物,他以仁政治理地方,关心百姓生计,修建了这条堤坝。堤坝建成后,“足历永久”,不仅保护了农田,还使得土地肥沃,年年丰收。这体现了堤坝对于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
然而,诗中也表达了对堤坝维护的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堤坝可能会因人为因素或自然侵蚀而损坏。尽管人们会尽力修补堤坝,使其恢复原状,但堤坝的持久性仍受到挑战。最后,诗人感叹人世无常,堤坝虽坚固,但终有一日会面临崩溃的风险,导致洪水泛滥,农田被淹没,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整首诗通过描述东江堤的建设和维护,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抗自然灾害的决心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