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馔击红鲜,折花泛新酿
出处:《游虞山顶维摩院》
宋 · 周才
西风近重阳,青女作奇酿。
高人事幽讨,木落秋可望。
山溪步屈曲,策以九节杖。
林空眼界宽,云深开法藏。
欢迎杂钟鼓,舞跃骇龙象。
载酒得良友,灵山拉寻访。
同来八九辈,俱能尚疏旷。
具馔击红鲜,折花泛新酿。
修竹当翠袖,泉声代清唱。
徘徊欲尽欢,更上层巅上。
要知本色人,方具六通相。
高人事幽讨,木落秋可望。
山溪步屈曲,策以九节杖。
林空眼界宽,云深开法藏。
欢迎杂钟鼓,舞跃骇龙象。
载酒得良友,灵山拉寻访。
同来八九辈,俱能尚疏旷。
具馔击红鲜,折花泛新酿。
修竹当翠袖,泉声代清唱。
徘徊欲尽欢,更上层巅上。
要知本色人,方具六通相。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传统的登高赏菊节日。青女:古代神话中的霜神,女性形象。
幽讨:深远的探讨,指高雅的学术研究。
木落:树叶凋零,象征秋季的到来。
法藏:佛教术语,指佛法的宝库或修行的圣地。
钟鼓:寺庙或庆典中的乐器,象征和谐与庆祝。
疏旷:豁达开朗,不拘小节。
红鲜:鲜艳的食物,可能指红色的菜肴。
修竹:长而直的竹子,象征高洁。
六通:佛教中的六种神通,包括天眼通、他心通等。
翻译
秋风已临近重阳,霜神青女酿制奇特的美酒。高尚的人追求深远的探讨,秋天树叶飘落,美景值得期待。
沿着弯曲的山溪漫步,手握九节竹杖支撑前行。
树林空旷,视野开阔,云雾深处隐藏着佛法的宝藏。
欢迎钟鼓齐鸣,舞动中惊动了龙和大象般的壮丽景象。
带着美酒寻访好友,共赴灵山聚会。
一起来的七八个人,都崇尚豁达开朗。
准备丰盛的食物,品尝新鲜酿成的酒。
修长的竹子仿佛翠绿的衣袖,泉水声代替清脆的歌唱。
我们流连忘返,想要尽情欢乐,再登高一层峰顶。
要知道真正的贤人,才具备六通的智慧和能力。
鉴赏
这首宋诗《游虞山顶维摩院》描绘了诗人秋日登高游历的情景。首句“西风近重阳,青女作奇酿”点明时令,秋风渐起,临近重阳,巧遇仙子酿制的美酒。接下来,“高人事幽讨,木落秋可望”表达了诗人追求高雅之事,欣赏秋天的景色。
“山溪步屈曲,策以九节杖”描绘了山路蜿蜒,诗人手持九节杖,增添了旅途的趣味和神秘感。进入山林,“林空眼界宽,云深开法藏”,视野开阔,仿佛佛法之境在云深处显现。
“欢迎杂钟鼓,舞跃骇龙象”写出了山中寺庙的热闹与祥和,仿佛连龙象也为之欢腾。诗人与好友一同载酒寻访,“载酒得良友,灵山拉寻访”,共享佳酿,结伴而行。
“同来八九辈,俱能尚疏旷”描述了同行者们的豁达性格,他们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具馔击红鲜,折花泛新酿”,在修竹翠袖间,泉水清唱中,尽情欢乐。
最后两句“徘徊欲尽欢,更上层巅上”表达了诗人意犹未尽,决定攀登更高处,以求更深层次的领悟。“要知本色人,方具六通相”则揭示了诗人对真正品格高尚者的理解,认为只有具备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的人,才能真正领略自然与人生的真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游历山水、寻求内心宁静与智慧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