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勤心学,近丛林,莫将病眼认花针全文

勤心学,近丛林,莫将病眼认花针

出处:《歌行一首
唐 · 法藏
古人重义不重金,曲高和寡勿知音。
今时志士还如此,语默动用迹难寻。
所嗟世上歧路者,终日崎岖狂用心。
平坦旃檀不肯收,要须登险访椿林。
穷子舍父远逃逝,却于本舍绝知音。
贫女宅中无价宝,却将秤卖他人金。
心无相,用还深,无常境界不能侵。
运用能随高与下,灵光且不是浮沉。
无相无心能运曜,应声应色随方照。
虽在方而不在方,任运高低总能妙。
亦无头,复无尾,灵光运运从何起?只今起者便是心,心用明时更何你。
不居方,无处觅,运用无踪复无迹。
识取如今明觅人,终朝莫慢别求的。
勤心学,近丛林,莫将病眼认花针
说教本穷无相理,广读元来不识心。
了取心,识取境,了心识境禅河净。
但能了境便识心,万法都如闼婆影。
劝且学,莫为师,不用登高向下窥。
平源不用金刚钻,剑刃之中错下锥。
向前来,莫人我,山僧有曲无人和。
了空无相即法师,不用绫罗将作幡。
可中了,大希奇,大人幽邃不思议。
自家坏却真宝藏,终日从人乞布衣。
取境界,妄情生,只如水面一波成。
但能当境无情计,还同水面本地平。
应大躯,应小躯,运用只随如意珠。
被毛戴角形虽异,能应之心体不殊。
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影质。
凡夫只是未曾观,那得自轻而退屈。
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
什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
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长不歇。
透过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
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烛无形对。
设使任持浮幻身,运用都无舌身意。

鉴赏

这首诗是由唐代的佛教高僧法藏所作,体现了深厚的禅宗思想。全诗围绕“心”与“境”的关系,以及对修行过程中应有的警觉和理解。

开篇即指出古人重义轻物,曲高和寡的人难以识音,今之志士亦然,言语行动皆难寻其踪迹。世上人们走的歧路多崎岖,但平坦大道却不愿意收敛脚步,反而要登山访林寻找。

接下来描写穷子远离父母、贫女无价宝卖与他人,皆是心中无相,无常之境界,不被世间干扰。运用灵光随高低自如,但又不 属于浮沉。诗中的“无相”、“无心”,指的是禅宗中超越对立的境界和心态。

诗中还提到识取如今明觅人,终朝莫慢别求的,劝学者勤勉,不必为师。这部分强调了自我修行的重要性,不必攀附于外在的权威。

“了空无相即法师”表达了对禅宗空性的理解,而不用绫罗作幡,则是对形式和仪式的超越。诗中还提到“大人幽邃不思议”,显示了对深奥难以言说的道理的敬畏。

后续部分则是关于取境界、妄情生等,强调了当下无情计,心如水面本地平。这一段落又一次体现了禅宗中超越世间对立和执着的心态。

随后的“应大躯,应小躯”等,则是对修行者应有的灵活和适应性,无论形象大小,都能运用如意珠般自在。接着,“被毛戴角形虽异,能应之心体不殊”强调了即便万像皆同一真理。

最后,诗中通过“应耳时,若幽谷”、“应意时,绝分别”等句,再次突显了禅宗修行中的即时即地,无分别的境界。透过山河石壁间,要常照见寂灭的真理,终朝照烛无形对。

整首诗通过多个层面展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超越世间的对立和形式,直接体验心性,达到即时即地,无分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