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蹈时都不畏,象台到日大为奇
宋 · 李元实
清名传播到黄支,直节宁忧赵氏危。
虎尾蹈时都不畏,象台到日大为奇。
是行廊庙人皆怍,所过山川鬼亦知。
官职本为锡底鸩,伤今正论有谁持。
虎尾蹈时都不畏,象台到日大为奇。
是行廊庙人皆怍,所过山川鬼亦知。
官职本为锡底鸩,伤今正论有谁持。
注释
清名:清白的名声。黄支:古代地名,此处泛指远方。
直节:正直的节操。
赵氏:可能指赵国或姓赵的人。
虎尾:比喻危险的境地。
象台:古代宫殿中的建筑,象征地位。
廊庙:朝廷。
官职:官位。
锡:赐予。
鸩:毒酒。
翻译
清名流传至远方黄支,正直之节不担忧赵家危机。即使面临险境,也不惧怕如踩虎尾,到达象台时更显奇特。
此行让朝廷人士都感到羞愧,所经之地连鬼神也知晓。
官位本是毒酒杯,现今伤害公正的话语,又有谁来坚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元实的作品,属于送别诗。诗中通过对主人公胡季昭和王卢溪被贬官的遭遇的描绘,表达了对朋友遭遇不幸时的同情和关切,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某种看法。
首句“清名传播到黄支”中的“清名”指的是胡季昭的好名声,而“黄支”可能是指一个地方,意味着他的美誉远播。紧接着,“直节宁忧赵氏危”则表明诗人对胡季昭品格的肯定和对其遭遇不幸的忧虑。
以下两句“虎尾蹈时都不畏,象台到日大为奇”通过生动的比喻,形容胡季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与卓尔不群。其中,“虎尾”、“象台”都是强烈的象征,显示了胡季昭的英勇非凡。
“是行廊庙人皆怍,所过山川鬼亦知”则表达了诗人对胡季昭品德和才华的推崇,以及他在世人的认可与尊敬中,即使是在自然山川间的孤寂,也被无声的鬼神所知道。
最后两句“官职本为锡底鸩,伤今正论有谁持”则透露出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失望和批判。这里的“锡底鸩”指的是官员的贬谪,“伤今正论”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不公正现象的痛心,而“有谁持”则是在质疑在这样的社会中,何人能够坚守正义。
总体来看,这首诗既是对友人的鼓励与安慰,也是诗人内心对政治理想和现实差距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