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母至今歌子产,伏龙畴昔起南阳
出处:《睢州谒汤公祠》
明末清初 · 张大受
过宋频登夫子堂,传经应比郑公乡。
曾游霁月光风里,早叹浮云白日旁。
众母至今歌子产,伏龙畴昔起南阳。
音容似昨人千载,赢得吴民泪溢眶。
曾游霁月光风里,早叹浮云白日旁。
众母至今歌子产,伏龙畴昔起南阳。
音容似昨人千载,赢得吴民泪溢眶。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张大受所作的《睢州谒汤公祠》。诗中充满了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历史人物汤公的缅怀与追思。
首联“过宋频登夫子堂,传经应比郑公乡”,诗人以“过宋”、“频登夫子堂”描绘了自己多次拜访孔子讲学之所的情景,表达了对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敬仰。同时,将自己访孔的行为与郑国的教育家相比,暗示了自己在学术上的追求和努力。
颔联“曾游霁月光风里,早叹浮云白日旁”,通过“霁月光风”和“浮云白日”的对比,既描绘了自然景象的美好,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变化。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颈联“众母至今歌子产,伏龙畴昔起南阳”,提到子产和诸葛亮两位历史人物,子产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以德治国而闻名;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智慧和忠诚著称。这两句诗赞扬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美德和功绩,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尾联“音容似昨人千载,赢得吴民泪溢眶”,诗人感叹虽然时间流逝,但汤公(此处可能指代的是汤显祖或其他与睢州有关的历史人物)的声音和面容仿佛就在昨日,这种精神的传承让后人感怀不已,以至于引发了吴地百姓的泪水。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精神遗产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厚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和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人物精神价值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