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承急贤诏,未谒陶唐君
出处:《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
唐 · 邬载
策名十二载,独立先斯文。
迩来及门者,半已升青云。
青云岂无姿,黄鹄素不群。
一辞芸香吏,几岁沧江濆。
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
虽承急贤诏,未谒陶唐君。
薄俸还自急,此言那足云。
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
蕙草正可摘,豫章犹未分。
宗师忽千里,使我心氛氲。
迩来及门者,半已升青云。
青云岂无姿,黄鹄素不群。
一辞芸香吏,几岁沧江濆。
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
虽承急贤诏,未谒陶唐君。
薄俸还自急,此言那足云。
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
蕙草正可摘,豫章犹未分。
宗师忽千里,使我心氛氲。
注释
策名:指考取功名,登记官名。十二载:形容时间长,不一定确指十二年。
独立:超脱,不随波逐流。
斯文:这里指世俗的礼法或文章。
迩来:近来。
及门者:上门求教的人,指学生或门生。
升青云:比喻飞黄腾达。
青云:比喻高官显爵。
黄鹄:天鹅,常用来象征高洁或志向远大。
不群:不合群,比喻清高、不同流合污。
芸香吏:古代掌管图书的官吏,这里代指作者的低微官职。
沧江濆:江边,泛指远离朝廷的地方。
散职:闲散的官职,无实权。
天听:皇帝的听闻,指皇帝知道自己的名声。
急贤诏:急于求取贤才的诏书。
陶唐君:指古代的圣王尧舜,这里喻指理想的君主。
薄俸:微薄的俸禄。
那足云:哪里值得一提。
和风:温暖的风。
东郊:东方的郊区,泛指春天的田野。
时物:应时的景物。
南薰:南方吹来的和暖之风,比喻良好的政治影响。
蕙草:一种香草,常用来比喻美德。
豫章:一种高大的树,比喻栋梁之材。
未分:尚未被识别或提拔。
宗师:尊崇的老师或某一领域的泰斗。
千里:形容距离遥远,这里指老师远行。
氛氲:形容心情忧郁、纷乱。
翻译
十二载寒窗苦读功名在身,却早早超然于世俗文章之外。近年来登门求教的学子,多半已飞黄腾达、位高权重。
高居显位者何尝没有才华,而我如孤高的天鹅本就不合群。
一旦辞去这微不足道的官职,已在江湖之畔漂泊多年。
闲散的职位让我无所拘束,但天子的圣听也清楚我的名声。
虽然接到急于求贤的诏书,却还未得见贤君如古之尧舜。
菲薄的俸禄本就难以维系,这些话又何足挂齿。
春风和煦吹拂着东郊,万物在南风的滋养下生长。
蕙草正值采摘之时,而豫章大树的区分(晋升)尚未来到。
敬仰的宗师忽然远行千里,让我内心充满愁绪与怅然。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邬载的作品,名为《送萧颖士赴东府得君字》。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美好祝愿。
"策名十二载,独立先斯文。迩来及门者,半已升青云。" 这几句描绘出诗人朋友间的深厚关系,他们一起度过了十二个年头,在文学上互相激励,有的人已经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如同登上了青云。
"青云岂无姿,黄鹄素不群。" 这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才华横溢、品行高洁的赞赏,他们如同清净孤傲的白鹤,不与凡鸟为伍。
"一辞芸香吏,几岁沧江濆。散职既不羁,天听亦昭闻。" 这里写出了朋友即将离开的场景,诗人感慨地回忆起他们一起在官府服务的日子,尽管现在已经解除了职务,但天空似乎也能听到他们的心声。
"虽承急贤诏,未谒陶唐君。薄俸还自急,此言那足云。"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即将踏上新的旅程的祝福,同时也流露出一丝不舍和急迫,希望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
"和风媚东郊,时物滋南薰。蕙草正可摘,豫章犹未分。宗师忽千里,使我心氛氛。" 最后几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朋友离别的复杂情感,以及内心的不舍与牵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展示了古典诗词在抒发个人情怀方面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