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待月上淮山头,黄昏更好寻泊休
出处:《离湋源口即事》
宋 · 董嗣杲
悠悠漾漾泛烟篷,两耳听彻江声空。
水步涉历休折柳,晴宵又泊湋源口。
何待月上淮山头,黄昏更好寻泊休。
红糟酿鱼可荐酒,剧饮谁能尽五斗。
斗斜月出夜已分,江声人语寂无闻。
惜无苏仙共此快,独自吹箫离巡砦。
水步涉历休折柳,晴宵又泊湋源口。
何待月上淮山头,黄昏更好寻泊休。
红糟酿鱼可荐酒,剧饮谁能尽五斗。
斗斜月出夜已分,江声人语寂无闻。
惜无苏仙共此快,独自吹箫离巡砦。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宋诗《离湋源口即事》由董嗣杲所作,描绘了诗人乘舟出行时的情景和心境。首句“悠悠漾漾泛烟篷”以轻盈的舟行状态起笔,形象地展现了水面的波动与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迷茫的氛围。接着,“两耳听彻江声空”强调了诗人对江水声音的专注,仿佛只有江声在耳边回荡,显得孤独而静谧。
“水步涉历休折柳”暗示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敏感,他提醒自己不必因离别而折柳寄情,流露出淡然处之的态度。夜晚来临,“晴宵又泊湋源口”,诗人选择在湋源口停泊,期待着黄昏时分的到来,似乎在寻找一个理想的泊船之地。
“何待月上淮山头,黄昏更好寻泊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认为黄昏时分的景色更宜于停留。接下来的诗句“红糟酿鱼可荐酒,剧饮谁能尽五斗”则透露出诗人豪放的性格,他期待与友人共饮佳酿,即使醉意难尽,也体现了他的洒脱不羁。
最后两句“斗斜月出夜已分,江声人语寂无闻”,描绘了深夜的寂静,月已西斜,只剩下江水的声音和偶尔的人语,诗人独自吹箫,流露出一丝孤寂和遗憾,因为他遗憾未能有如苏轼那样的知己共享这份宁静与快乐。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享受,以及对友情的怀念,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