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匠琢为寒瓦形,如从铜雀初飘零
出处:《题蕴忠上人歙砚》
宋 · 强至
山僧有砚名龙尾,此石来从歙溪水。
通明直可照发毛,瑩滑不容安手指。
案上长疑片月生,匣中自有浮云起。
苍然颜色涵秋波,不学端州誇嫩紫。
溪匠琢为寒瓦形,如从铜雀初飘零。
只仍故状不复改,独有乱点生繁星。
高闲上人妙书札,什袭藏来时一发。
拂开轻雾磨烟煤,挥洒霜毫冰纸滑。
咄嗟此砚何为哉,世上别有润色材。
胡不往焉与徘徊,日濡大笔把诏裁,无久滞此空尘埃。
通明直可照发毛,瑩滑不容安手指。
案上长疑片月生,匣中自有浮云起。
苍然颜色涵秋波,不学端州誇嫩紫。
溪匠琢为寒瓦形,如从铜雀初飘零。
只仍故状不复改,独有乱点生繁星。
高闲上人妙书札,什袭藏来时一发。
拂开轻雾磨烟煤,挥洒霜毫冰纸滑。
咄嗟此砚何为哉,世上别有润色材。
胡不往焉与徘徊,日濡大笔把诏裁,无久滞此空尘埃。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强至的《题蕴忠上人歙砚》描绘了一方来自歙溪的龙尾砚,其质地优良,通体透明,莹洁光滑,犹如片月浮云,秋波般深沉而不失灵动。砚台形状独特,如瓦而带瓦砾斑点,犹如铜雀羽落,增添了艺术感。上人高闲的书法作品珍藏其中,砚台经过精心磨砺,书写时更是流畅如冰纸。诗人感叹砚台虽好,世间还有其他润泽之材,建议砚台应被用于更有意义的场合,如执笔起草圣旨,而非闲置蒙尘。整首诗赞美了砚台的品质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寓含了对砚台命运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