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循多幸因君命,得往琳宫见一人
出处:《次御制赐于真人韵》
宋 · 张继先
玉篆金章咏洞真,真中高妙孰能伦。
世缘拨去神常静,精食休来甑已尘。
且为圣明常赞化,未应栖遁便终身。
自循多幸因君命,得往琳宫见一人。
世缘拨去神常静,精食休来甑已尘。
且为圣明常赞化,未应栖遁便终身。
自循多幸因君命,得往琳宫见一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玉篆:用玉质印章。金章:金质的印章。
洞真:深奥的道。
孰能伦:谁能评说。
世缘:世俗缘分。
神常静:神灵心境常静。
精食:精心烹饪的食物。
甑已尘:食物蒙上尘埃。
赞化:歌颂变化。
栖遁:隐居。
终身:一生。
多幸:众多幸运。
琳宫:仙境。
见一人:见到某位高人。
翻译
用玉质印章赞美深奥的洞真之道,这高超境界谁能评说?世俗缘分一旦消除,神灵心境常静如水,精心烹饪的食物也蒙上尘埃。
暂且为了圣明的时代常常歌颂变化,不应立即隐居度过一生。
由于你的使命,我得以有幸进入仙境,见到那一位高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继先的作品,名为《次御制赐于真人韵》。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叹道家修炼之境界的诗歌。
“玉篆金章咏洞真”,开篇即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玉篆"和"金章"象征着高洁与尊贵,而"咏洞真"则是对道家修炼之真理的颂扬。这里的“真”,指的是道家的至高无上的真理或元神。
接着,“真中高妙孰能伦”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境界的赞美与钦佩,"孰能伦"意味着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其高妙之处。
“世缘拨去神常静”,则是描绘道士超脱世俗纷争后的宁静心态。"世缘"指的是人间的种种牵绊,而"拨去"表明了道士对这些尘世牵挂的放弃,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精食休来甑已尘”,这里的"精食"应是指道家修炼中的简约饮食,而"甑已尘"则形象地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淡泊,以及对于尘世间纷扰的超然态度。
“且为圣明常赞化”,诗人继续颂扬着道家的清净之德,"圣明"可能是指道教中的某位神仙或圣贤,而"常赞化"则表达了对其德行不懈追求的态度。
“未应栖遁便终身”,这句话传递出一种意境,即道士在修炼过程中虽有栖隐之想,但并非一味逃避世俗,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精进,直至生命终结。
最后,“自循多幸因君命,得往琳宫见一人”,诗人表达了自己因为某种机缘("君命"可能指皇帝的命令或赐予)而有幸前往仙境("琳宫"),见到了一位修炼者或神仙。这一段落抒写了诗人的荣幸之情,以及对道家仙境的向往。
总体来看,这首诗以精美的辞藻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道家修炼的高洁与超脱,以及诗人对于这种精神追求的钦佩与向往。